最佳导演提名
金像奖主席陈嘉上
最佳男女演员提名
最佳影片提名
这几年,几乎每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之前,主席陈嘉上都会坐在他的小办公室里接受内地记者的“拷问”。为什么香港导演青黄不接?为什么女演员提名那么弱?为什么提名片都是合拍的?今年,陈嘉上还是穿着同款白衬衫,饿着肚子回答那些老问题,但是,他的语气却欢快了很多。即使面对的是媒体眼中的金像奖“小年”,但陈嘉上却说:“今年其实没有那么绝望了,香港电影人终于不再那么拼命地希望卖座和生存。”
【金像奖】
定位
我们不做锦上添花的事
自从合拍片和港片开始混战,金像奖的定位在大众眼中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个奖项如今的存在意义究竟是什么?
“金像奖从来都没有定位。”陈嘉上说,“当大家都有定位时,我们却始终坚持没有方向。因为香港电影人一向是自由的工作者,不同的时间会作出不同的改变。”他举例,早期的金像奖中,商业大片没机会拿奖。“那些老板都很郁闷,难道票房好不代表受欢迎吗?但是,我们就是这样一个群体,不做锦上添花的事。那个时代,我们鼓励干艺术的人。”到了这一届,提名名单的商业色彩变得越来越浓,因为票房如今成了一件艰难的事。“这不是某个人的态度,而是一群人的。有时候我们会‘政治’,有时候我们会‘民生’,有时候我们又会‘商业’。”陈嘉上说,作为主席,他所做的不是纠正什么,而是让大家的想法得以忠实呈现。香港如今有了一个更为星光璀璨的亚洲电影大奖,金像奖便更加收敛,“现在我们更像是一个温馨团结的集体,跟大家分享每一年我们都做了什么。”
经营
开始给干活的人发工资
在陈嘉上做主席的这些年,金像奖可谓内外交困。除了香港电影人时常交不出一张令人满意的成绩单,每年的颁奖典礼也在不断亏损。陈嘉上说,这一点,他正努力改变。
“过去为什么我们总是拉不到赞助?因为金像奖的工作人员几乎都是义工。但是,有时候要把事情做好是需要专业团队的。”陈嘉上说,他现在的方针是:主要领导层都不收钱,但要为基层员工争取福利。“我们不收钱,因为这样才能让人信服。但员工不能不收钱,因为这样才能搭建一个更好的团队,早点摆脱政府出钱的模式。”陈嘉上透露,这两年的情况有所改善,每年拉到的赞助费都在翻倍增长,比如今年政府拨款500多万港元,但花费需要600多万港元,缺口就靠赞助来拉平。这些花费主要是制作费,比如红毯便花费了200多万港元,还包括明星的机票,因为很多香港电影人都在内地干活。但不包括明星出场费,陈嘉上说,不管怎样,这都是一场超值的颁奖典礼,“梁朝伟是不花钱的,曾志伟是不花钱的,我们每年花在这间屋子里的时间都是免费的”。
【市场】
导演
方向不同,各自向前跑
今年的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主创几乎都是新面孔。陈嘉上指出:“彭浩翔做过DJ,还是散文家和影评人,过去靠独立电影出身。他不按规矩做事,反而有很大的空间。另外几位导演(郑保瑞、罗志良、梁乐民、陆剑青、林超贤)同样不是科班出身,以前都是当副导演的,是被这个行业训练出来的人。这几个人的特点是技术含量高,镜头追求好莱坞的娱乐性,在制作方面花很多心思。相比彭浩翔,他们代表的是一个成熟的工业,但作品感却弱一些。”陈嘉上认为,这批新导演的共同特点是颠覆类型,“他们的电影不完美,但你能从中看到一种突破的胆量”。
这些新导演带来的参赛作品多为警匪片,这也是外界质疑今年金像奖“含金量不高”的一大原因。但陈嘉上并不那么看。“这几部警匪片其实都很难拍,在内地找不到能拍出这个水准的人,好莱坞能达到这个水准的人也不多。只是他们不够幸运,在市场不好的时候冒出头。”陈嘉上说,他反对绝对的“新意”。“你做好自己喜爱的、观众也会喜欢的,那就算重拍《西游记》也并无不可,因为创新也包括把老的东西做好。我觉得一个行业,如果每个人的方向不一样,但都在拼命跑,就是最好的局面。过去是大部分人没在跑,却骂跑的人:为什么你要跑这个方向?其实只要你成功了,自然会有人跟着你。”
演员
明星降价,这不能指望
相比男演员提名名单中高手如云,女演员太弱的问题几乎成了香港电影圈的顽疾。但陈嘉上却为女演员感到委屈:“因为合拍片永远没她们的份。”他将问题的解决寄希望于港片的复兴。“现在很多人说重新拍港片,我觉得最大的意义在于培养一批新的卡司。香港的大卡司好忙,而且他们的价钱永远不会低下来。你想想,大家都说香港电影不景气,但是,你见过港片的演员有谁不景气吗?”让大明星降价也是不现实的,“一次可以,第二次老板就会过问,‘为什么你拍他的戏更便宜?’”最终,途径只能是培养新人。
培养新人的关键词是冒险。“谁都想培养出大明星,但是谁能保证谁成为大明星?幸运的话,碰到好角色和好剧本,有观众缘,一个人就上位了。没有更科学的方法,这就是电影最奇妙的地方。”但是,经验是管用的。“一个好监制懂得挑人,包括我和尔冬升等很多导演最近都在当监制,为的就是提携更多的新人。”当然,这也需要有冒险精神的投资人,陈嘉上说,“如果每个投资人都觉得拍别人已经成功的东西才保险,那么一切都是白讲。”
态度
拍戏不难,找观众才难
“现在电影圈有一个好兆头——大家都不谈片酬。”陈嘉上兴奋地说。他说,这或许是因为前几年大家过得太苦了,“创作人放眼望去,谁的价钱都比自己高,连副导演都工作不断,但我们却好像被遗弃和遗忘了。”
“我一直说干电影的人要将眼光放长远些。你拍一次烂片,以后是要还的,因为观众会很久都不来看你的电影。你拍一次好片,或许票房不行,但观众后来在网上看了觉得不错,下一次他们就会回来找你。这种事情真的屡试不爽。”陈嘉上说,“拿奖的事情也是这样。有些人拍了一部很好的戏,没拿到奖,下一次的戏不怎么样,反而拿奖了。因为评委都是人,大家会还给你。”陈嘉上说,他经常想起以前香港电影人的做法:去看午夜场,听观众的骂声。“我自己现在还是这样,拍《画壁》的时候大家骂得很厉害,到《四大名捕》的时候大家开始骂得少了。现在的观众很难搞,要么爱你爱到要死,要么骂你骂到要死,还会在微博里专门找你来骂——就怕你看不到!但是,商业电影导演不经过这种地狱是无法成长的。因为在今天,拍戏其实不难,难的是找到你的观众。”
未来
大片保本,小片才冒险
在刚过去的香港国际电影节上,不少香港电影人都发出振兴纯港片的呼吁。用小一点的投资,赢小一点的市场,这听起来是合理的。但陈嘉上指出,从产业来看,这无法成为一种趋势。“一间成熟的电影公司,80%投合拍片,20%投纯港片。如果都是小成本,电影工业就撑不下去了——回收不足,就业率出现问题,市场架构崩溃……好莱坞也是如此,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电影公司会砍掉独立电影,保存五到七部大片。因为对大产业来说,大片才是保本的,小片反而是冒险的。因此,所谓拍纯港片,不是一种现象,只是反映了一种看法。”
《低俗喜剧》去年在香港的成功,陈嘉上的解读是:“因为太少了,大家都觉得珍贵,所以都去挺他们。很多年前也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当时香港几乎所有电影都是普通话的,粤语的《七十二家房客》出来后马上大卖。观众觉得:终于有一部戏是拍给我看的。”内地的情况同样如此,陈嘉上担心,《泰囧》的成功会让市场出现一大批喜剧片。“小片立大功的情况永远是少见的,相比起来,《十二生肖》才是一个符合现实规律的成功范例。”
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