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最受国人热捧的明星当属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她在国际舞台上对于国货的推崇和宣扬,无疑给国货打了一支强心剂,提振了民族品牌信心。另外,近来“百雀羚”等老品牌入列国礼名单,也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引发了一股国货热。
但人们发现,一些老国货名牌近年来消失的速度惊人,在被外资收购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尤其是日化行业,基本被外资品牌瓜分殆尽。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外资收购、并购、控股民族品牌的现象近年来越演越烈,引发了国人的担忧——如果不加大对民族品牌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更多的民族品牌将会进一步受到挤压,甚至会加速消失。
有专家总结称,外资“吞并”本土品牌的惯用操作方式是:在获得本土公司管理权后,通过雪藏、错位、透支等方式,将购得品牌消灭于无形。他们利用了中国企业急需资金、技术及海外市场的心理。中国企业美好的愿望被现实狠狠击碎。外资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中国人必须警醒了。
让我们看看本土品牌是如何惨遭“阉割”的:
强生入主大宝后,外方仅在大宝产品线上做了点更新和优化,大宝在国内市场的地位并没有发生巨大的变化,甚至还有倒退。有专家认为,强生对大宝的策略是边缘化处理,并未对其最关键的品牌形象进行重新塑造。曾经凝聚“民族力量”的中国电池产业巨头南孚电池,被摩根士丹利收购后转卖给南孚曾经的手下败将——美国吉列。对于吉列来说,最大的竞争对手消失了(南孚退出海外市场),而且获得了大半个中国的市场。活力28集团公司在1996年与德国美洁时公司合资成立湖北活力美洁时洗涤用品有限公司之后,合同约定的合资公司洗衣粉产量的50%使用“活力28”品牌的承诺并没有兑现,投入1.84亿元用于“活力28”广告宣传的预算承诺也成了一纸空文。事实上,外方更感兴趣的是极力推广自己的品牌“巧手”。
业内有识之士呼吁:民族品牌不民族、自主品牌欠自主的现象应该改变,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民族品牌进行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各级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应加大对民族品牌的培育和支持力度,并列入政绩考核内容;引导地方在步行街、百货店、城市商业综合体给予民族品牌与外资品牌同等市场待遇,支持民族品牌发展。
另外,对于外资的并购收购环节,要完善相关法规,提高外资收购民族品牌的门槛,加大对民族品牌在国际收购、并购中的保护力度,比如在收购、并购时不得放弃民族品牌的使用和推广。同时,出台有关政策,大力支持和鼓励民族品牌收购、并购国际品牌。《商务部实施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的规定》早已于2011年9月1日起实施。按照该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属于并购安全审查范围的,外国投资者应向商务部提出并购安全审查申请。
我们希望看到让人信服的案例,希望不再有更多的优秀国货品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