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摄影记者的汶川记忆 短暂的相遇和永远的别离

2013-05-10 13:14:00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字号  

  “可乐男孩”薛枭

  灾区现场一对姐妹在等待救援 (2 /4张)

 

“芭蕾女孩”李月在残奥会开幕式上表演(3 /4张)

 

特级飞行员邱光华(4 /4张)

  “5·12”汶川特大地震一晃已经过去五年,随着12日这一天的到来,那段挥之不去的难忘采访经历又再次浮现在了脑海。作为一个北京长大的孩子,我从来没有想到过一场地震会夺去那么多人的生命,使那么多的家庭支离破碎。奔赴灾区之前,在我的人生中我还不曾体会过地震带来的恐惧,也很少思考死亡。

  每双鞋都代表了一个鲜活的小生命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为了照顾女记者,我并没有第一时间进入灾区采访。但是,随着灾情的严重,在我多次申请下,终于借着中国红十字会第二批轮换医生的机会,我和医生们一起抵达了灾区。我经常是白天租车去北川、绵阳、汉旺等地采访,晚上返回成都驻地发稿。我至今都还记得,当我到达汉旺镇时,一下子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整个汉旺镇几乎全部垮塌了。医院由原来的四层垮塌成了两层,门窗已被震得无影无踪,只能看出简单的轮廓。身边随处可见被重物倒塌压扁的汽车,就像电影里被巨人踩扁的一大块废铁。汉旺镇的街道到处是惨象一片,空气中弥漫着尸腐的气味,即便戴上两层口罩都还闻得到。当我走到汉旺镇幼儿园时,我再次惊呆了,整个幼儿园主体结构全部垮塌,在我脚下散落着一地孩子们的童鞋。我心里明白,每双鞋都代表了一个鲜活的小生命。废墟上救援队还在进行搜寻,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灾难过去七天了,生还的希望很渺茫。当晚十点多我回到成都,由于所有饭馆都因为哀悼日关闭,我只好去麦当劳填饱肚子,当我坐在座椅上看着邻桌活蹦乱跳的孩子时,我再也忍不住了,任凭泪水奔流。我不敢相信,相隔百公里之遥,鲜活的小生命已经逝去,灾难的无情在此刻凸显无疑。

  在以后几天的采访中,我看到了更多生命的殒灭,但我也看到了这样的灾难在挑战人类意志的同时,也放大了人类的美德,很多勇敢、感人的故事不断出现。

  镜头中不仅有短暂的相遇,也有永远的别离

  2008年5月31日,中央电视台报道了一条新闻,让刚从灾区返京的我感到无比痛心:“特级飞行员邱光华机组奉命运送卫生防疫专家到理县。在返回途中,在汶川县映秀附近,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不幸失事牺牲。”我的同事提醒我,由于我之前曾几次去凤凰山机场采访,有可能拍到过邱光华。于是我翻看资料照片还真找到他的照片。2008年5月22日,我和文字记者来到成都凤凰山机场,希望能觅到搭乘陆航团直升机深入灾区采访的机会。可是,天公不作美,天气情况很不好,直升机一直处在待命状态。我看见许多身着蓝色飞行制服的飞行员在等候区等待,邱光华就坐在这群人里面,我当时并不认识他,可他灰白的头发、一脸严峻的神情还是吸引我拿起相机定格了他。当接到起飞的命令后,他就迅速和队友急匆匆出发。当他彻底从我的镜头消失后,我怎么也没想到这竟是与这位机长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相遇。后来,我了解到邱光华就是四川茂县人,自己家也在地震中遭了灾,可是他身为军人,为了抗震救灾他驾驶直升机几次经过自己家都没能回家看看。他的事迹深深感动着我,在2009年1月,我重返四川凤凰山机场时,将拍摄的英雄生前最后的照片洗好装裱在相框里,交给了他所在单位的师长,希望转交给他的家人作为最后的留念。这次不经意的拍摄,让我深感作为摄影记者的责任,我的照片记录的不仅有短暂的相遇,也有可能是永远的别离。

  作为记者,可能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要经历很多常人无法经历的事件。在拍摄汶川地震时,我必须直面灾难受害者的痛苦与悲伤,我从未见过那么多人被截肢,特别是孩子,他们的生命才刚开始不久,就遭受到如此巨大的不幸,这让我也感到痛楚。

  “可乐男孩”和“芭蕾女孩”

  17岁的男孩薛枭,来自绵竹市汉旺镇东汽中学高二(6)班的,地震时他正在上化学课,和许多不幸的人一样被埋到了废墟下。5月15日19时,救援人员发现了两名幸存者,其中一个就是薛枭,尽管自己的伤势较重,但他却坚持让救援人员先救另一个幸存者。在灾难过后第80个小时,薛枭终于获救,就在人们要将他抬上救护车时,他突然向在场的救援人员说,“叔叔,帮我拿瓶可乐”。这一幕被电视台的镜头拍了下来。网友们为此给他起了一个可爱的名字“可乐男孩”。当我跟随救出薛枭的救援队员去看望他时,他已经躺在华西医院的病床上,右手因气性坏疽而高位截肢,他脸色惨白,用被单盖着残缺的上肢。当救援队员表明来意,薛枭的眼睛突然亮了,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他高兴地对救他的叔叔说,“感谢你们救了我,当时戴着口罩,我认不出你们!”两位救援队员一边表扬他勇敢,一边从身后拿出两大桶可乐,对他说:“叔叔没有失言,这是给你的可乐!”据悉,2009年7月已经康复的薛枭收到了上海财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几年过去了,想必他大学都快毕业了。

  另一位我持续关注的孩子叫李月,11岁的李月来自北川县曲山小学,她爱好跳舞和画画,从小就梦想着成为一名舞蹈家。突如其来的地震毁掉了她的梦想。5月15日上午,为了挽救生命危在旦夕的李月,救援人员在无奈之下,做出了给她左腿截肢的决定。我在西安华西医院采访她时,她一脸苍白地躺在妈妈怀里,仍然惊魂未定,我从她的眼神中看到了绝望,她觉得自己再也不能完成她的梦想了。但是,这位小姑娘后来通过康复训练,走出了阴影。在地震过后三个月,她竟然出现在了残奥会的开幕式上,随着乐曲的悠然响起,一位手拿红色芭蕾舞鞋的小姑娘出现在“鸟巢”的聚光灯下。她,就是 “芭蕾女孩”李月。坐在轮椅上的李月终圆了自己的“芭蕾梦”。

  经历过生死,他们更懂得守望相助

  还有一张合影使我至今难以忘怀。2009年,我来到四川什邡市蓥华镇中学,朗朗读书声中,我注意到教室门口放着拐杖和轮椅。据了解,汶川大地震给蓥华镇中学造成了灭顶之灾,地震造成蓥华镇中学初一(2)班45个学生只幸存了25个。当年9月份蓥华镇中学搬入临时板房后,除了两个同学转学,一个同学还在医院治疗,22个老同学再次聚首,此时他们一起升入初二(2)班。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李清超,由于地震造成下肢损伤,当时只能坐在轮椅上读书。她告诉我,同学们都很照顾她,每次上课前旁边的男同学都会主动帮她扶正轮椅坐进座位。我突然萌生了为他们拍照的念头,当22名孩子站在一起,他们脸上没有灿烂的笑容,有的只是一种呆板严肃的表情,但在拍照的那一刻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挽起了手。地震虽然给这些孩子们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但他们在经历过生死之后,变得更懂得相互珍惜,守望相助。

  生命的韧性

  在随后的“5·12”地震回访中,不断有地震的故事感动着我。我曾来到什邡地区因地震临时接生新生儿而出名的什邡罗汉寺进行采访。据素全主持介绍,由于罗汉寺的地理位置紧邻什邡市第二人民医院和什邡市妇幼保健院,寺院内有大片空地,当大地震发生后,一大批产妇就被转移到这里安置。5月12日当天他命令所有僧人腾出自己的床和日用品给产妇和家属,由于缺少手术台,他想办法将两个禅桌摞起来,上面铺上棉絮作为临时为产妇接生的手术台。他还告诉我,从5月12日到7月底,寺里共出生了108个新生儿,其中88个是在禅床上出生的,他还为其中的17个新生儿取了名。在采访过程中,我巧遇2008年5月18日在寺里出生的新生儿唐歆颖(女)和父母来到罗汉寺答谢主持和僧人。孩子的母亲李娟告诉我,孩子出生后,僧人每天都给他们送饭,还为产妇找来紧缺的红糖和奶粉。现在孩子快半岁了,他们一定要抱来给救助过他们的僧人看看,并且表达发自内心的感谢。

  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五年了。五年来,我一直挂念着我的拍摄对象,地震让我与他们相识结缘。他们大多数都是灾区的平凡人,但地震过后,在他们身上闪现出的人性光辉一直感动着我。他们让我看到了生命不屈的韧性、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这些被当今社会视为“奢侈品”的美德,总是会在灾难降临后被唤醒,让身处地震灾难中的每个人都被温暖着。作为一名记者,我和我的同行们无愧于我们的职业,通过我们的努力在地震后及时发回无数条灾区需要救援的信息。五年过去了,回想起当年遭遇的余震和近在咫尺的塌方危险,我也会后怕但依然坚信执意去灾区采访的决定是正确的,因为付出自己的爱心去帮助别人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文并摄/本报记者 贾婷

[作者:王珊珊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