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明
前大使揭秘总理署名文章刊发过程
外交部前驻瑞典和新西兰大使、外交部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委员、翻译室专家,负责此次李克强总理德国署名文章的翻译工作。
5月下旬,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印度、巴基斯坦、瑞士、德国,开启总理任期内的首次外访。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李克强在到达访问国前,他多会选择在访问国的媒体刊发署名文章。
事实上,目前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政府首脑高访前,在访问国发表署名文章已经成为一种外交惯例。一篇总理署名文章是如何写作出来的?如何选择媒体刊发?这种外交惯例何时形成?
昨日,本报记者专访负责此次李克强总理德国署名文章翻译工作的外交部前驻瑞典和新西兰大使、外交部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委员、翻译室专家陈明明,揭秘署名文章发表的全部流程和这个外交惯例的发展历程。
【谈内容】 格式不固定 总理要修改
新京报:此次出访,李克强总理在赴四国访问前都在访问国发表了3篇署名文章。一般署名文章的主要内容都包括什么?
陈明明:署名文章实际上是总理在到达访问国前,对自己此次访问的目的做一个面对访问国民众的集中阐释。内容一般包括此次访问的目的,双方将在哪些领域进行合作,对两国未来的展望和期许,向民众表达善意。
新京报:文章的格式是固定的吗?
陈明明:这个肯定不是的。文章的格式要根据当地民众的阅读习惯来定。比如,这次李克强总理访问德国,因为德国人的思维非常严谨,喜欢简明扼要,所以文章是以问答的形式来写作,德国民众读起来比较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
新京报:一般来说,总理的署名文章是如何出炉的?
陈明明:举个例子,比如这次李克强总理访问德国,署名文章在高访前由外交部负责德国外交的欧洲司完成初稿,文章完成后会由总理的写作班子进行修改。
新京报:总理会亲自修改吗?
陈明明:写作班子修改后,总理会亲自看并且亲自修改。比如,以前温家宝总理访问英国前,就要求署名文章写完后给他本人过目,他会在上面修改,以符合他本人的语言风格。
新京报:你参与过的总理署名文章有哪些?总理们都是什么样的文章风格?
陈明明:我参与过温家宝访问英国、李克强总理访问德国、时任副总理吴仪访问美国发表署名文章的工作。
我的感觉是,两位总理的署名文章各有特点,温家宝总理的署名文章从语言上看特别平实、朴素,李克强总理的署名文章用词生动易读。他们的署名文章的语言都与当地民众的语言习惯很贴近。
【谈发表】 发表不付费 看重影响力
新京报:署名文章一般会选择在什么时候发表?
陈明明:一般来说,署名文章会选择在总理到达访问国的当天来发表,也有选择总理到达前一天发表的情况。通过媒体传播总理的声音,让当地民众提前了解访问事宜。
新京报:通过什么渠道联系这些媒体?
新京报:媒体对于署名文章有字数要求吗?
陈明明:是有字数要求的。一般来讲,署名文章的字数都不会太多。比如,《金融时报》的署名文章英文单词会控制在1000字左右,太长的文章当地民众也很难读完。
新京报:媒体会对文章修改吗?
陈明明:媒体会修改,但是修改主要是在用词上更符合当地的用词习惯,让文章更地道。文章的语气是不会修改的。
新京报:需要支付媒体费用吗?
【谈惯例】 主席外访前 多集体采访
新京报:在高访前发表署名文章这种外交惯例我国何时开始出现?
陈明明:国家高层在外访前发表署名文章实际上是西方国家率先创造的,大约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后来我们看到,这种方式可以很有效地传播国家领导人对当地民众的善意,是一种良好的沟通方式,上世纪90年代,我国也开始采用这种方式。
新京报: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到现在,我国在发表署名文章方面有哪些变化?
陈明明:实际上,从我国开始采取这个外交惯例后,署名文章是有一些变化的,比如用词上变得更通俗易懂,更接近当地人的语言习惯。语言风格上也更加贴近,更加平易近人,更有针对性。
陈明明:发表署名文章一般是国务院总理和副总理级别。像国家主席的外访一般不会用发表署名文章的方式,而是在外访前接受各国媒体集体采访的方式对外传递声音。
新京报:为何方式不同?
陈明明:这主要还是依照国际惯例。国家元首一般采用联合采访的方式,政府首脑采用发表署名文章的方式,这也体现了身份、规格的不同,体现差异性。
新京报记者 邢世伟
■ 链接
访问印度
●署名文章标题:《跨越喜马拉雅山的握手》
刊登时间:5月20日,李克强总理访问印度时
刊载媒体:印度《印度教徒报》、《觉醒日报》
引用数据:中印两国人口加起来超过25亿,占全球近40%,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两个新兴市场。去年双边贸易额不到700亿美元,这与两国优势和地位并不相称,也说明拓展的潜力和空间巨大。
语句摘录:
中国人最讲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看重“讲信修睦,亲仁善邻”。与过去相比,中国发展进步了,但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即使将来强大了,中国也决不走“国强必霸”的覆辙。因为我们曾深受欺凌和战乱之苦,推己及人,不能让悲剧重演。
访问瑞士
●署名文章标题:《为什么选择瑞士》
刊登时间:5月23日,李克强总理访问瑞士前夕
刊载媒体:
瑞士《新苏黎世报》
引用数据:去年,中瑞贸易达到263亿美元,其中瑞士对华出口228亿美元,如果平均到每个瑞士人就是2800美元。
语句摘录:
如果有人还受到中瑞间一些差异和分歧的困扰,我想大可不必。中国正在致力于发展经济、保障人权、依法治国。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和发展阶段的不同,中瑞间存在一些差异在所难免。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方能优势互补。我们应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深化沟通与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平和地看待对方,借此不断做大共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
访问德国
●署名文章标题: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刊登时间:5月23日,李克强总理访问德国前夕
刊载媒体:
德国《时代》周报
引用数据:目前,中德合作已成为中欧合作的龙头,双方贸易额占到中欧贸易总额的30%左右。
目前中德双边贸易额为1600多亿美元,只占中国外贸总额3.8万亿美元的4%左右。在中国日益增长的对外投资中,德国所占的份额也比较低。
语句摘录:
中德之间出现不一致怎么办?一句话,求同存异。中国人常讲,十个手指各有长短。今天的世界丰富多彩,国家间认识上存在差异并不奇怪,如何对待差异才是关键。遇到分歧不以己度人,不强加于人,而应设身处地,推己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