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情感暴力等变味读物受追捧:孩子喜爱 家长无奈

2013-06-06 19:00:00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当越来越多具有成人色彩的“变味”儿童读物走进孩子的视线,家长的“粗暴叫停”却只能换来“无奈空悲切”;当越来越多“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将自己的企盼“塞进”孩子的阅读中,“亲子阅读”形式也渐渐蒙上功利的色彩。试问,还孩子一个健康的阅读环境究竟有多难?

  “变味”儿童读物:孩子喜爱 家长无奈

  电脑游戏中的僵尸化身“恐怖分子”讲起“异于人类”的笑话;闪动着大眼睛的动漫少女时而被绑架,时而变身邻家女孩讲述“小孩子的爱恨情仇”;稚气未脱的孩童被包装成“福尔摩斯”,整日游走在凶杀和暴力案件之间……充斥着庸俗笑话、情感纠葛、暴力残忍内容的书籍混杂在儿童图书市场。记者调查发现,这些贴着“启发智力”“开拓思维”标签的图书受到小朋友的追捧。

  “这些都是我们卖的最好的书了,许多书店都从我们这里进货,现在的小朋友都爱看这个!”在黑龙江省书刊批发市场内一处儿童图书批发专柜前,店主翻着一本“僵尸爆笑囧集”告诉记者。记者随后走访了哈尔滨市的多家书店发现,相比名人传记儿童读本、古代传说、寓言这些传统儿童读物,这些以“新潮”为卖点的读物确实销路不错。

  “专为9-16岁优质女孩量身打造的课外读物,外观时尚、唯美、优雅,拥有独一无二的淑女气质……”在哈尔滨市道外区的一家书店,记者看到,这本标榜打造“优质女生”的杂志被摆在儿童专区的显眼位置,几位小学生模样的女生正在聚精会神地阅读。从学生情感故事到悬疑绑架,从家庭婚姻到穿衣打扮,记者发现,这本同时横跨了小学生和中学生的杂志题材确实“新颖”“广泛”。

  黑龙江省绥化市市民张大伟最近发现,读小学的儿子开始喜欢把一句“脏话”当成口头禅挂在嘴上,几经“刨根问底”才得知这是一本漫画里男主人“耍酷”时的惯用语。“我知道这些书没什么营养,但就算不给孩子买,同学之间还是会互相传阅,只要孩子想看,就很难管得住。”张先生说。

  记者采访了解到,眼下图书市场上的儿童读物鱼龙混杂,部分不健康读物的“隐性”内容“蒙”过了不少家长,对儿童身心造成伤害。西门庆和潘金莲的故事被“刻意放大”、猪八戒被渲染成抵不住诱惑的“好色之徒”…… 许多看似简单的名著儿童改编版本实则“隐藏”许多不适宜儿童阅读的内容,而许多号称“开发儿童智力”的“脑筋急转弯”类图书更是因混杂涉及成人生活中的拜金、享乐等低俗内容而遭到诟病。

  “亲子阅读”渐成“教子阅读” 家长“拔苗助长”渐趋功利

  “不能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伴随着中国父母对儿童教育问题的空前重视,体现家长与孩子互动性的“亲子阅读”形式亦越来越受到家长们的关注。北京新阅读研究所发起的一项针对小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显示,学生早期阅读状况是否良好,与父母是否喜欢阅读密切相关,父母“身教”的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阅读行为。调查显示,有近86%的父母愿意选择与孩子一起阅读和互动。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就在父母对于“亲子阅读”的积极性提高的同时,部分“不服输”的中国父母功利化的倾向也渐趋明显。“这个字怎么读?”“这个词啥意思?”“复述一下这个故事”……在哈尔滨市的各大书店的儿童专区,许多商家都为家长和儿童设置了座位以吸引其试读。事实上,许多家长都喜欢拿着书中的内容“拷问”孩子,而非进行真正的“互动”。据店员介绍,家长们明显倾向购买信息量大、更加“实用”的儿童读物。

  “70后”家长郭伟说:“如今家长们都跟‘较着劲儿’似的,谁想让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后面?”郭伟承认,自己对于孩子对于课外读物的选择仍以“实用主义”和“学习导向”为主,在这一点上似乎是许多家长的共同“默契”。“孩子喜欢看趣味性强的读物,动画片的漫画版、图画故事什么的,我觉得这些书没太多‘实质内容’,还不如多背一首唐诗!”

  “现在的问题是,许多家长没有对‘亲子阅读’形成理性认识,认为自己的角色就是帮助孩子快速识字、掌握知识,这是一种‘急功近利’心态的体现。另一方面,部分出版商在刻意迎合家长的这种心理,越来越不注重其编排的科学性,而只注重信息量。”儿童文学作家王若文说。

  北京新阅读研究所研究员朱寅年认为,部分家长其实正在陷入‘两极’尴尬,“放手让孩子选择,孩子会被‘快餐性’‘玩具类’书籍包围,过多干预,则较易蒙上功利化的色彩。”

  健康阅读环境期待市场“更精细”、家长“去功利”

  事实上,无论是图书市场,还是手握“指挥棒”的家长,都在为儿童营造健康阅读环境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院长张聪沛说:“对于儿童而言,他们处于人生当中模仿能力、模仿欲望最强的阶段,但同时他们自律能力、鉴别真伪的能力也非常薄弱,因此,市场和家长作为‘他律’主体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

  部分出版界人士认为,我国儿童图书出版行业长期存在着原创缺乏、产品同质化现象。同时,相比国外许多国家对儿童出版物在暴力倾向、心理感受等多方面的严格审查制度而言,我国在儿童图书出版上的审查仍然较为宽泛,这使部分出版商一味“求新求异”迎合受众,抢占市场。

  此外,我国儿童图书长期缺乏精细化的分类也是重要原因。儿童文学作家王若文经常发现自己编写的需要一定阅读能力的绘本图书被摆放在书店的低幼区,“一本书从出版商、书店、再到家长手中,这本书究竟‘适合谁来看’和‘该怎么看’这两个环节常被忽略,这点在外国引进图书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北京新阅读研究所长期致力于研究儿童阅读规律,并试图探索出一条“家长—家长”互助教育模式。研究员朱寅文说:“我们希望通过网络与现实结合的形式,把具有育儿困扰的家长集合起来,互帮互助、互相比照,逐步使其摒弃功利的教育理念,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阅读环境!”(记者许正、刘彤)

[作者:王永吉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