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上午,2013年全国高考大幕正式拉开。几位送考家长在北京四中的高考考场外撑着雨伞避雨,有些家长开考后也久久不肯离去。中新社发 刘关关 摄
中新社北京6月7日电 (记者 马海燕)一年一度的中国高考于7日、8日在31个省、市、自治区同时举行。912万考生面临着人生中重要的一个转折。
在去年媒体热炒一年过后,今年终于有数千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非户籍地参加高考。有媒体称这虽只是高考大军中的一小部分,但却是教育公平的一个进步。然而,放开的是高考人数多、竞争激烈的中部省份,而传统的“高考洼地”如北上广等大城市和西部享有“高考优惠”的省区政策依然紧缩,因此,“异地高考”破冰仍然艰难。
与此同时,“一考定终身”是否合理再次被讨论,人们对近年来高考所作的一些改革再次提出质疑,如自主招生的试题有利于城市考生,寒门子弟受益极少;分省区命题、招生并未改变名牌大学中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越来越少的事实。
于是,今年高考前夕,教育部进一步扩大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将去年面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1万名重点高校招生计划增至3万名,获益县由680个县扩大到832个县,以及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比例偏低的省份,参与高校覆盖所有“211工程”高校和108所中央部属高校。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过去10年间,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增大,农村生上大学的比例也逐渐提升,但农村生源在重点大学所占比例逐年下降,包括北大、清华在内,重点大学的农村生源比例不到20%。在这种情况下,对农村生进行公平补偿,极有必要,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合适的办法就是设立专门的计划,面向农村学生招生。但从长远看,仅靠公平补偿,难以全面实现公平。
2013年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扩大实施后,预计全国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将比去年增加8.6%。然而,来自这些县的学生大多来自“县一中”等当地重点中学,真正的农民子弟有多少也颇受质疑。如何让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真正的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考生,仍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
熊丙奇说,众所周知,中国高考之所以存在地域不公平的问题,根源在于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在这一制度之下,进行公平补偿,只是有限进步。事实上,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已明确了高考改革的方向,这就是建立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的考试招生新模式。
熊丙奇认为,只有当教育多元发展、成才模式多元、高校招生自主,整个社会的高考焦虑才能得到缓解,这应是中国教育公平发展努力追求的目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