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元求后勤领导睡六楼一夜”、“我的非洲同学要请假回家避暑”、“昨天摔了一跤造成三级烫伤”……近日连续不断的高温让高校学子热出各种论调,在网友的一份全国城市高温表里,湖南已经成为“五星级”高温城市,不少学子戏称要填湖南高校,“有没有空调要成为考虑硬指标”。
把有没有空调作为选择学校的“硬指标”,看似调侃,其实却有几分“硬道理”。这不仅是因为如有些家长所说,“学校的硬件设施也是学校实力之一”,更因为,空调并不只是学校的“硬件设施”,它也反映学校的“软实力”,就是管理上是否真正以学生为本。
很少有哪所中国高校承认自己很宽裕,但有时候经费就像牛奶,挤挤总会有的,关键看学校领导以何者为先。比如,别的不说,高校“三公经费”也还是可以挤一挤的牛奶。一所大学若愿意大幅度压缩三公经费而优先考虑给学生装空调,那么,这样的大学一定差不到哪里去。
对此,又有老师和家长担忧,孩子提这样的要求是不是“怕吃苦”的表现,因为家长们过去读大学条件差得多,连风扇都没有,现在的孩子要求咋这么高呢?现在,我们有条件可以改善孩子的学习环境。何况,设若学校领导居必空调行必公车,何必独独让学生们汗流浃背呢?
从这个角度来说,是否给学生装空调,有时候确实可以成为管窥学校育人理念和管理水平的小窗口。学子把这作为填报学校的“硬指标”,并非全是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