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村文物保护委员会”
当拆迁横幅再度拉起时,媒体记者和文保人士蜂拥而至。赶到葛村采访报道的记者,最多一个批次将近20人。
村民们自发成立了文物保护委员会,由70岁的解五生担任会长。他告诉本刊记者,之所以要成立这个委员会,就是为了用自己的力量保护自己的家园。这个委员会的成员大多在60岁以上,都是跟村子有很深感情的老村民。多位村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情感上不想离开老房子。从生活上也不愿意迁入楼房,现在的老宅有院子有天井,生活更便利。”
本刊记者在葛村采访时看到,这个民间的文物保护委员会做了很多工作。他们在老宅上、古天竺和古腊梅旁都标注了名称和说明,挂上了“葛村文物保护委员会”的标志。他们还整理古村的历史,集资修缮宗祠。谢韵寿家花了五六万元,采用古建筑传统工艺,用木料、青砖修缮三开间的祖居,因为这是他家十九世祖解为干的“袖山楼”原址。
2011年7月和11月,村民们还联名写信给丁岗镇、镇江新区、镇江市和江苏省相关部门,称“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文化,留住古老葛村就是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就是留住了文化的根和魂”,签名人数分别达到64人和186人。
2011年秋天,汪永平带领160名学生到镇江新区对古民居进行测绘,共记录了222处传统建筑的资料,其中,葛村有67处。2012年,汪永平得知葛村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只被列入10处文物点时,“感到非常吃惊”。今年5月,村民们因拆迁再次向汪永平求助,他坐不住了。“新农村建设并不是盖高楼、住新房那么简单。”汪永平说,“传统村落是中国农村的根脉,这种摧枯拉朽式的拆除是在斩断农村社会的文脉。在江苏,葛村这样的古村已是凤毛麟角,我们的现代化太应该留下这样一部记载乡土中国的厚重书本!”
认定的“门槛”
然而,站在丁岗镇政府的角度来看,葛村即将进行的拆迁是该镇整体规划的一部分,并非商业开发,而是为了打造“现代与古典相融合,文物保护与改善生活环境相协调的现代乡镇”。
据镇江新区一位官员透露,“根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有90%的居住在葛村的百姓要求拆迁,为这事还曾到新区政府上访过。”
本刊记者在当地采访时发现,村落中的民居尽管古朴雅致,但大多年久失修。也有几位村民向记者反映,想要拆迁住楼房。该村的一位负责人也建议记者:“多去村里听听那些要拆迁的声音,这也是群众的呼声。”
本刊记者在最新公示的葛村规划图上看到,古村只留下六分之一左右的面积作为古建筑集中保护区,其中解氏宗祠、解氏册分支祠、更鼓楼和榜眼第4处被保留,大宅门、解朝东故居、解氏乐分支祠、解氏礼分支祠(包括解开榜宅、解车亦宅)4处将被迁入,大帝庙也要从村外迁到这里。在此区域之外,是物业用房、邻里中心、超市菜场和医疗卫生中心等新建配套用房,而最外围,则是约20幢高层公寓。
对于专家强调的67处左右值得保护的古建筑,为什么在新规划中只剩下了9处,镇江新区社会发展局党委副书记赵健表示:“原因是(认定的)门槛不同。”并反复强调,“葛村村庄改造工程还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并非最终方案。”
徐仁兰则表示:“葛村项目是保护性拆除,保护在前,但保护也是有原则的,必须有历史传承价值,要么是确定的文保单位,要么是确定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她还表示,对所有文物点都将挂上标志牌,村里白天有志愿者巡逻,晚上有村镇干部巡逻,以防误拆、偷拆等情况发生。拆迁过程也将从现代民居开始,把传统建筑留在后面拆除。
对此,汪永平并不认可。6月20日,他和学生带着70块展板来到葛村,以“江苏最美古村落葛村测绘展”为名,在解氏宗祠展示。他说:“我是省文物局文物普查的专家组成员,我要公开测绘图,让专家和大众看看,这些老宅是否应该被认定为文物,是否应该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