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住建部委托中国动物园协会编制并发布了《全国动物园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其中明确要求在野生动物保护和饲养工作中需做到:杜绝任何侮辱、虐待、恐吓殴打动物的行为,杜绝各类动物表演等。然而,据调查发现,各地动物园的动物表演依旧照常营业。那么动物表演到底应不应该完全禁止?《纲要》是不是最终会沦为一纸空文?如何才能有效禁止虐待性的动物表演?我们又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来保护动物?请看三位嘉宾为我们带来的真知灼见。
广东省社科院旅游研究所总规划师
陈南江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
特约研究员 刘思敏
某动物园管理人员 徐楠
南方日报记者 向杰
动物表演不能“一刀切”
动物园的主要意义是科普教育
治理乱象需循序渐进
社会达成共识游客形成自觉
动物表演不能“一刀切”
主持人:《全国动物园发展纲要》规定杜绝动物表演,但各地动物园表演依旧照常营业。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陈南江:此次出台《纲要》叫停动物表演不会有效果。因为这是一个没有深思熟虑就出台的政策,不接地气。首先动物表演有它的积极意义,动物也有学习和表演的能力和意愿,没有必要完全禁止动物表演,关键是改变动物表演的方式方法。不能通过电击、饥饿、殴打等方式进行,不能训练动物表演危险性高的节目。《纲要》中“杜绝任何侮辱、虐待、恐吓殴打动物的行为”是正确的,“杜绝各类动物表演等”就是错误的,不能一刀切。其次,住建部这个政策本身不是一个具备可行性的政策。住建部权力管辖范围只有城市动物园,想要全面管理各种有动物表演,只有人大出台法律才行,但目前看来人大出台法律治理动物性表演的机会渺茫。虽然如此,《纲要》的出台还是有其正面意义,它会让动物园那些明显虐待的行为有所收敛。
刘思敏:不能简单的“一刀切”做出完全禁止的硬性规定。人类来自动物但是又脱离了动物界,所以动物对游客来说有很大吸引力。动物园通过这种表演的方式,既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同时也激发了动物的潜能。而且动物表演的种类是非常多,训练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不同方法对动物的福利和损害程度是不一样的。不能片面的认为训练动物都是不对的。从动物园角度来说,虽然现在城市动物园理论上是实行公益化服务,但目前公益化程度很不够,动物园市场化成分比较高,既然是市场化的,就必然考虑公众的需求。而公众现在对动物表演需求这么高,杜绝动物表演就断了它的市场化之路,动物园自身该如何运转就成了问题。此外,《纲要》只是用来指导行政部门内部工作的,不具有强制性。很多人将它当是法律,其实是种误读。它对全社会是没有约束力的。但说明了政府对动物表演问题的重视,所以《纲要》提出这个问题是个进步,代表了一个与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方向:不光要讲人道,也要讲兽道。
徐楠:就我们的经验来讲,其实住建部此次发布这个禁令也不是国家有关部门第一次,近几年几个部门陆续叫停过动物表演。但最后是什么效果?听话的动物园,把动物表演停下来,那些根本不听的,依然进行动物表演。结果好了,不听话的生意兴隆,听话的反而倒霉。而且违反的也没人来管,你让大家还怎么听你的?另外,我们做动物园的,上面头头脑脑很多,规划和建设归建设部门管,动物的引进和管理等方面归林业部门管。中国动物园协会又是挂在住建部下面的。反正谁的话我们都要听,至于怎么听就要看情况了。
动物园的主要意义是科普教育
主持人:《纲要》中所提到的动物表演问题,主要是指人类通过外力,使动物做出违背自然天性的行为。但从根本上来说,动物园的存在本身就是违背动物“自然天性”的。对此,您怎么看?
刘思敏:之所以存在这种悖论,说明纲领的定义是不严谨的,等于是彻底否定了城市动物园体系的合理性,合法性。虽然理念很好,但现阶段不具有操作性,因为它标准定得太高了,只能说减少虐待动物的行为,现在连虐待人的行为都有,还有人敢说杜绝吗?再加上执法力量太少,无法有效执法。不能用理想代替现实,这反而会导致一种混乱,并不利于观念的推行。就像动物保护主义者,对媒体揭露黑熊取胆的黑幕,让人看到动物被虐待的一面,政府这就该出手,该取缔就取缔。通过这些方式才能够真正在全社会凝聚一种共识,然后不断推进对动物的保护,减少对动物的虐待,这才是现实的可行的方式。
陈南江:动物园的存在主要意义是进行科普教育,在目前阶段还是必要的,不能全部由野生动物保护区来取代。城市市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的少年儿童往往没有能力去外地的野生动物保护区观看动物。城市动物园的低价、方便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动物园要做的,是尽量扩大野生动物的活动空间,提供尽量仿野生的生存环境。另外,就跟家庭饲养宠物一样,动物有学习和表演的能力和意愿,这也是它们的“自然天性”,关键是方式方法。不能通过电击、饥饿、殴打等方式进行,不能训练危险性高的节目。
徐楠:有些动物表演,其训练过程主要是依靠食物诱导,而且其本身的智力水平完全可以胜任简单的沟通,完成简单的动作。人类也要借此与动物多接触多了解,对于动物或人来说,这可能都是很好的生命体验。
治理乱象需循序渐进
主持人:不能“一刀切”,那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有效消减、降低甚至完全阻止虐待殴打动物的表演?
陈南江:动物表演有利于吸引游客,扩大科普效益,没有必要取缔。但它也不应该作为动物园的收入来源,动物表演单独收费的情况应当逐步取消。动物园分为企业经营的营利性动物园和政府经营的非营利性动物园。住建部所管辖的城市动物园作为公益性的科普景区,应当由对应层级的政府财政养起来,财政没有能力养的动物园应当合并。给动物良好的生活条件,为动物园提供相应的福利保障,从利益源头上切断动物园动物表演的内驱力。
刘思敏:每个国家的动物保护都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例如西班牙就有斗牛表演存在。现在虽受到文明世界的抵制,影响不如从前,但它毕竟现在还存在,没有被强制取缔。要改变现状,首先要革新社会理念,提高社会福利,动物保护理念是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的,将共识形成法律,政府部门再依法行政,这才是文明提升之道。同时,社会共识的形成,需要媒体引起社会大讨论。例如媒体报道揭露活熊取胆的事件,引起社会争议,形成共识后便出台法律,禁止活熊取胆了。今后应该以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减少直至禁止以虐待动物的方式进行的动物表演。
社会达成共识游客形成自觉
主持人:对于禁止动物表演,发达国家有哪些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游客自身应该在保护动物、远离虐待动物方面做出哪些实际行动?
刘思敏:总体来说,欧美发达国家动物表演相对是比较少的,因为公益动物园福利比较好。社会有保障,但他们的马戏团很发达,还有例如西班牙斗牛,现在可以说受到文明世界的抵制。虽说影响力不如以前了,但它毕竟现在还存在。他们也都需要一个过程,我们怎么能一下子就禁止呢?现在环保主义者的游行抗议穿貂皮的行为,但游行只是游行,不能就一下子没收了人家的貂皮,欧美国家也没有取缔一切交易。所以要靠社会理念进步、社会福利提高来改善这种状态。对非洲象牙交易的禁止也是有限度的,并非针对所有动物,难道能用珍稀程度来衡量生命的价值吗?难道生命不是平等的吗?但事实上就是按照珍稀程度,逐步推进保护的。动物保护理念是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的,将共识形成法律,政府部门再依法行政,这才是文明提升之道。
同时,社会共识的形成,需要媒体引起社会大讨论,讨论之后再凝聚成共识。例如从象牙禁止交易了,黑熊也禁止取胆了,到殴打、虐待动物的方式进行动物表演不要做了。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才符合发展,“一刀切”的方式,最后只能是一纸空文,沦为笑柄。
游客可以通过引导而非强迫性的方式,来影响别人。你可以去做志愿者,将动物保护的理念传输给其他人,也可以到实践中去保护动物。游客、媒体、政府在保护动物方面都有各自的角色,可以发挥各自的作用。去当志愿者去保护,去倡导,从思想上去影响他人时,便减少人们对动物表演的需求量,从而从根本上杜绝动物表演。
陈南江:游客要做文明游客,除了不刺激动物、不喂食动物之外,对于动物身体状态不佳的情况要及时提醒动物园工作人员或管理机构,如果发现虐待动物的行为、危害动物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的节目,要向动物园的管理机构举报。
文/南方日报记者 向杰 实习生 陈瑜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