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说,我们的环保工作涉及的部门很多,许多职能出现交叉重叠。“水里和陆地的不是一个部门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不是一个部门管。”“我听说世界上有四大尴尬部门,中国的环保部就是其中之一。”(7月9日新华网)
与环保部长自曝属于“世界四大尴尬部门”相映照的是,基层环保局局长成为今年最囧群体。随着“红豆局长”、“牛奶局长”、“游泳局长”等词汇走红网络,多地环保官员先后被推上风口浪尖。我们不能排除某些官员“在其位不谋其政”,但不同地方环保局局长共同上演“人在囧途”,这显然已经不单纯是个体素质问题,而是暴露出共性的制度根源。
有环保部官员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某地环保局局长曾在水源地某项目上与地方一把手产生矛盾,但最终“下级服从上级”,不得不在环评审批上签字同意。一年后,当地发生环境事故,“上面又把环保局局长推到前台,承担责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当公众舆论对环保官员口诛笔伐之时,又有谁能体会其代人受过的哀愁?
“四大尴尬部门”的帽子,不只是环保部门的尴尬,更是我国环保事业的悲哀。改革开放以来每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指标都能超额完成,唯独环保指标大打折扣,其症结就在于种种制度体制牵掣,使得环保部门无法扮演理性把关人的角色,勒住粗放式发展的缰绳。要想改变这一局面,就需要环保部告别“四大尴尬部门”,履行职责,不辱使命。基于此,有关方面必须通过顶层设计和制度完善,帮助环保部摆脱困扰其的“四大尴尬问题”。
其一,重复交叉管理。在现行体制下,环保职能被分为污染防治、资源保护、综合协调管理三块,分属发改、国土、海洋、渔政等近20个部门。如此多头管理,很容易造成管理盲区、滋生推诿扯皮。环境问题往往涉及到诸多部门、行业、地区的权力和利益调整,必须推动大部制改革,整合相关职能,实现高效管理。
其二,违法成本过低。上一套治污设备动辄几百万,污染行政处罚的最高额度仅50万,“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倒挂,导致环保执法沦为挠痒痒,根本无法刺痛企业的神经。必须完善法律制度,提高处罚标准,架起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高压线”。
其三,地方利益裹挟。“双重领导、以地方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使得基层环保部门的人财物都受制于地方政府。这就不可避免造成地方保护主义对环境执法的干扰,为违规项目大放绿灯。近年来环保部门垂直管理始终“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这或许牵涉到太多利益纠葛和改革阻力,但却是环保部门挺直腰杆的必由之路。
其四,吃污治污困境。长期以来,排污费返还环保部门成为地方潜规则,导致许多基层环保局陷入“收钱养人,养人收钱”怪圈,遭遇“污染企业反成衣食父母”的尴尬。正如专家指出,应尽快以“费改税”为突破口,推进环境税改革,运用市场机制来解决环保的深层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