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观察
据报道,为了解市民对室内空气污染状况的评价,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于近日进行了民调,结论显示,市民普遍感觉存在室内空气污染,盼政府定期监测公布。
近年来,民众越来越关注室内环境以及对健康的影响。相对于室外空气质量,室内空气污染的监测治理更实惠,也更容易见效,单按时间算,每周七天,五天不是在上班,就是在上班的路上,公共交通工具里的空气质量,办公场所的空气质量与每个人“吸吸”相关。只可惜,虽然自2003年3月1日我国第一部《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已正式实施,但监测公布工作至今未落实。既然社情民意中心已经做了相关民调,认为有必要在各类场所定期监测公布其室内空气质量的比例高达90%,广州不妨在这方面分“三步走”先行先试——
首先,有必要绘制一份“室内污染地图”。同呼吸“共命运”,对各类场所是否存在室内空气污染,大家的鼻子“说”了算。依据目前调查的结果来看,公交车、地铁、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内污染最为突出,有关部门可以此为污染情况摸排重点,并公布污染源报告。
其次,就是对症下药了,不同场所会有不同污染“源”,也应该采取有区别的治理措施,比如地铁,列车基本上都是“全封闭”式车厢,运行过程中空气难以流动和转换,地铁虽然会进行空调清洗,但是“内循环”也容易让传染性疾病乘虚而入。这就需要用各种方法提高人均换气量,现在广州地铁只有人均30立方米,而美国地铁里的人均换气量是60立方米,他们在设计、施工方面都做了相当细致的工作,可资借鉴。
从执行层面来讲,公共交通工具空气治污,管理者“守土有责”。不管是公交公司还是地铁,不但要把安全运营做好,也要提高对乘车环境的重视程度。特别是现在,已经步入三伏天,细菌容易滋生,车厢的卫生清洁不得松懈,同时要注意加强通风。吃一口安全的食品现在来看已经不太容易,不要再让呼吸一口合格的空气也成为老百姓的奢望。 (李千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