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气候变化的严酷:截至8月7日立秋,雄踞中国省会级城市高温榜榜首的长沙已有47个达到或超过35℃的高温天,其中连续高温38天;立秋这一天,40℃的上海居然没“挤”进前10名,浙江奉化43.1℃高烧领跑全国……高温炙烤下,“立秋”节气就像个冷笑话。
如果各国政府遏制气候变化的承诺没有兑现,最早在21世纪60年代,全球平均温度将比工业化以前高4℃——来自世界银行一份名为《调低高温》的报告显示。
7月30日—31日,由全球契约中国网络主办、以“生态文明·美丽家园”为主题的“关注气候中国峰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政商界的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总结应对全球变暖的经验。
阻止全球变暖,这是一个与人人有关、但实践起来困难重重的话题。
“从197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到2012年里约峰会,国际社会谈气候问题至少谈了40年,通过的文件一大堆,可以用吨来计算了。”原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在峰会上感慨。
中国是应对气候变化较为积极的国家之一。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王忠禹介绍,中国是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国之一,1997年加入《京都议定书》,2007年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这是全世界发展中国家中首个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重大挑战,关系到生态安全、粮食安全、水资源供应、人居环境等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层面。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气候变化已从环境问题演变成一个环境、能源、经济、政治和社会等诸多问题交织的复杂议题。”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说。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介绍:“2006—2012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下降了23.6%,相当于少排放约18亿吨二氧化碳。但现在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仍居世界第一,人均排放也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
未来我们将重点从五方面着手应对气候变化:
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要达到4.5万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着力推动节能,提高能效。“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节能2.5亿吨标准煤,深入推进工业节能,五年间规模以上单位的工业增加值能耗要下降21%左右,实施绿色建筑行动,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4亿平方米以上。
做好42个低碳省区和城市的试点工作,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的模式。
加快推进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等7个省市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推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全面推行燃煤发电机组脱硫脱硝的电价政策。对能源消耗超过限额标准的实行惩罚性电价,实施节能技术改造以奖代补政策,按形成的节能量给予奖励。
对话
李毅中、周长益、宋志平、骆建华、耿承辉畅谈节能减排
资源压力倒逼我国节能降耗
李毅中:2012年我国一次能源总消耗折36.2亿吨标准煤,约占全世界总能耗的21.3%,只创造了全世界11.6%的GDP,单位GDP能耗是国际水平的2倍,是美国的4倍。
近10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平均超过0.7,也就是说,GDP要增长1个百分点,总能耗要增长0.7个百分点,即使“十二五”把GDP增幅控制在7.5%左右,能源弹性系数降到0.5以下,预计到2015年一次能源总消耗仍将达到40亿吨标煤。如果再继续“粗放”下去,资源环境将不可支撑。
周长益:当前工业发展形势可以用两句话概括:第一是发展任务极其繁重,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现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要靠工业发展来支撑;第二是资源环境约束已经到了极限,去年我国铁矿石进口是7亿多吨,煤炭进口达到了3亿吨,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煤炭进口国。
骆建华:大家知道中国现在是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现在已是全球第一大污染体。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球26%,氮氧化物占全球28%,二氧化碳占全球的20%~25%,很快就将达到美国和欧盟排放的二氧化碳总和。
工业企业是应对气候变化主力
李毅中: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左右,是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领域,工业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70%以上。因此,工业企业也成为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力。
中国政府提出了2020年比2005年二氧化碳单位GDP排放降低40%~ 45%、“十二五”期间降低17%的减排目标。
我国非化石能源去年占比9.2%,到2015年要达到11.4%,2020年要达到15%,我们要争取这个目标提前实现。
在用能设备方面,要采用先进燃烧技术,提高排烟脱硫脱硝标准,提升能源转换和利用效率,加快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耗能大户积极节能减排
宋志平:如果中国全部采用高标号水泥,能减少40%左右石灰石的用量,将减少4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2012年,中国建材(3323.HK)承担编制水泥生产企业二氧化碳排放计算方法,为行业走低碳发展道路提供了数据基础。
建筑差不多消耗全社会总能源的40%左右,我们的新型房屋采用工业化、标准化生产方式,所有集成部件均为绿色环保节能的建材,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节能90%,节水90%,节地10%,房屋材料100%可回收利用,且建造过程中没有噪音、粉尘等环境污染。
耿承辉:在绿色低碳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国石化(600028.SH)首先加大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等清洁能源的发展,2012年中国石化天然气产量接近2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9%。
“十一五”期间,中国石化累计节约能源消耗1800万吨,相当于植树4亿棵。过去五年淘汰落后炼油产能1890万吨,更新淘汰低劣的电器设备2500多台套。回收氢气每小时13.7万标准立方,回收液化气每年20万吨。
“十二五”期间中石化继续加大环保投入,加大油品质量升级力度,为社会提供清洁、高效的产品,每年可降低二氧化硫排放近6万吨。
集团公司计划投资228.7亿元,力争在“十二五”后三年,重点围绕污染物总量减排、挥发性有机物、检测和控制以及环境风险防控方面,实施803个环保综合治理项目。(记者 王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