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台州8月13日电 (记者 徐乐静 实习生 郭丽丽)13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如约而至。当各地都弥漫着浪漫的气息时,在浙江温岭的一个海边小镇上,未满16岁的渔家孩子们却过起了属于自己的“小人节”。
未满16岁孩子过“小人节”
温岭石塘镇七夕习俗,当地俗称“小人节”,是石塘、箬山一带,在七夕当日为16岁以下儿童向七娘妈(闽南民间对“织女”的称谓)祈愿的节日。
16岁的小人节作为儿童进入成人的分界线,16岁前年年过节,16岁“满金亭”后不再享有。石塘先民于300多年前从闽南迁入,此习俗随之落地生根,因当地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该习俗300多年来仍被民众完好保留。
2006年,“石塘小人节”被列入第一批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之后又进入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如今,“石塘七夕习俗”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七月初七,石塘当地有未超过16岁孩子的家庭纷纷在门口摆设供桌。陈星宇今年刚满16岁,一大早,奶奶就忙里忙外,在家门口设供桌、摆彩亭、点香烛,放上七个酒盅,摆上时鲜果蔬、糖龟、刀肉等。等到祭祀结束,奶奶还燃放鞭炮,焚化彩亭献给七娘妈,以祈愿孙子健康成长。
“特意把孙子从城里叫回来,给他过小人节。”陈星宇的奶奶介绍,年满16岁的孩子一般用的是三层的“满金亭”。
一般彩亭为二层,而三层的“满金亭”在制作上更显考究、金灿,在底层,会特别多插一个身背包袱、手拿雨伞外出赶考的纸人。而彩亭内部一般都贴有七娘妈的画像,同时,还分层装饰了不少戏曲故事人物。
民间艺人手工制作小人节祭品
作为小人节必需的主祭品——彩亭、彩轿,均是由当地民间纸扎艺人用竹条、彩纸、泥巴等原料扎制而成。
在石塘镇,会扎纸亭的民间纸扎艺人有不少,骆业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骆老先生现已81岁高龄,他从28岁就开始学做纸人、纸亭。骆老介绍,制作彩亭全靠手工,竹签为骨,绢纸装饰,头则用泥在模具中压成,再绘上眉目。“一般每一个需要五六天时间来完成。”
他戴着老花眼镜,细致地用剪刀剪出各色样式;同桌的是他的儿媳妇和孙女,在他的教授下,现在一家三代都会这门手艺。
“我把毕生所学全部传给儿媳妇,再由她教孙女,这样一直传下去。”骆老说,孙女从小就对做彩亭很感兴趣,就一直跟着学,基础功不错。
倡导传统节日回归自然
2008年1月,浙江省文化厅公布了首批传统节日保护基地20个。今年年初,浙江省文化厅又公布了26个浙江省春节文化特色地区(春节、元宵节)。
传统节日该如何保护?在浙江省传统节日保护发展座谈会上,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会长童芍素表示,传统节日是一种公共文化空间,倡导大家回归自然,同时传统节日也是非遗项目的集中展示。
“(传统节日的)传承基因如何现代表达,可以考虑往生命教育方向发展。”童芍素认为,生命教育强调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质量的尊重,即是要活着并且活得好。同时她认为,保护和发展传统节日还要进一步挖掘民俗文化,整合民俗活动。
浙江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王淼也认为,当前传统节日、民俗思想的挖掘还不够,还需进一步提炼主题和核心价值,并增强表现形式的多元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