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七夕:别让“浪漫经济”绑架传统文化

2013-08-14 16:14:00 来源: 郑州日报 
字号  

  昨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整个绿城弥漫着浓浓爱意。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不少年轻人将七夕视为“中国情人节”,给其赋予“洋内涵”,也有不少商家更是借七夕之名大打促销牌。七夕的传统文化内涵有哪些?人们如何真正地传承传统,把节日实实在在地过起来?记者昨日对此进行了实地探访。

  商家:让“浪漫经济”袭绿城

  告白送对戒、自制巧克力、浪漫烛光晚餐、金价打折扣、七夕购物买就送……在七夕节到来时,“浪漫经济”热袭绿城,各大商家纷纷抢占商机。记者走访发现,商业元素正在主导着传统节日的价值和走向,不仅服装、饰品等打折促销,连与“七夕”几乎挨不上边的汽车、驾校、房产等也加入到打折促销行列。

  走进各大商场,商家们纷纷打出“七夕爱情促销牌”。在二七路一家大型商场,这里服饰大部分满100元减60元,部分化妆品满300元返50元,来逛街购物的情侣络绎不绝。人民路某商场打折力度更大,取“七夕”的谐音,全场商品77元当240元花,在打过折的基础上,服饰满770元再减77元。

  吃一顿浪漫的烛光晚餐或者共同制作“爱情巧克力”也是很多情侣过七夕的一种选择。为了招揽顾客,一些餐饮企业适时推出了一系列情人节套餐,并适当给予价格优惠,或采取情侣就餐送玫瑰花、巧克力等小礼物来吸引顾客。

  除了实体店,被七夕催热的还有网络交易。记者在淘宝网上输入“七夕情人节礼物”关键字,共出来251503件宝贝。在一家叫芳轩的花店,为迎接七夕,店家在一个月前就已进行了促销,月销售量达1336件。店家表示,随着七夕到来,玫瑰、百合等鲜花销量增加不少,许多买家都是选择网购,既方便又实惠。

  老年人:其实那是一段美丽传说

  在七夕被“浪漫经济”包围的今天,七夕本身“美丽、浪漫”的内涵在褪色。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50岁以上的人们对七夕“浪漫经济”持否定态度,因为他们对七夕那个美丽的传说“一往情深”。

  “小时候听老人们说,每年的七月初七牛郎织女要相会,那天都要下雨,那是他们见面后在哭泣。”说起七夕节,生于1956年、家住郑州西郊的市民李香凤打开了话匣子。

  “七夕节俗称‘乞巧节’,又称‘女儿节’,不仅是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更是纪念织女这个人。”李香凤说,古时女子的命运大多嫁作人妇、相夫教子,她们希望以织女为榜样,在“乞巧节”祈求自己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

  年轻人:当成情人节助推“浪漫经济”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对于“80后”、“90后”,鲜有知道七夕就是“乞巧节”的,更有不少年轻人把七夕当情人节来过。而且,不同时代的人对于七夕有着不同的“爱情记忆”,也有着不一样的表达方式。

  “吃西餐、看电影、送鲜花,一天下来陪女友共花费近600元。”刚入职一年的赵文祥在某文化公司负责文秘工作,他说,七夕已成为他的“甜蜜负担”。

  在采访中,不少大学生或刚入职的年轻人表示,过一个像七夕这样的节日,少则花费数百元,多则上千元,给自己增加不小的经济压力,情人节如同“情人劫”。

  “表达爱意的方式有很多,不能够仅仅用礼物来衡量,更不能让七夕只成为以爱情为卖点的商业行为。”市民谢歌说,在他看来,七夕并不仅仅是大家口中的情人节,其内涵更是对爱情的向往和赞扬,让对方感觉到内心的真诚和牵挂,才是最美好的甜蜜。

  “90后”大学生王书喆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七夕不仅关乎爱情,更意味着经历与成长,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爱伴随我们生根发芽。

  在微信、微博、人人等新型社交媒体上,像王书喆这样的年轻人,都是用这种现代且特殊的方式,对女友真情告白,以期得到好友的祝福。

  专家:

  更多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如何让这个中国传统节日过得更有意义,更有传统文化气息?我们采访了相关专家。

  “ 现在不少人将七夕称为情人节,主要还是缘于这个节日与牛郎织女传说的紧密关系,牛郎织女传说向人们传递了一种忠贞不渝、不离不弃的爱情婚姻观。七夕节与西方的情人节有本质的区别,简单地把它视为情人节的做法欠妥。”市政协常委、市文广新局调研员黄海碧说,按民间传说,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是对浪漫爱情的讴歌。

  对于现在不少年轻人认为七夕和西方情人节一样,是中国的情人节,黄海碧认为,这是中国民俗文化西化的标志。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是苦楚的,一年才能相见一次,打造成情人节与该节日的文化内涵有很大区别。

  不少商家炒作“中国情人节”赢利,客观地说,这种炒作拉动了经济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人们对七夕的认知。“除了创造经济利益,更应该把七夕民俗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更多地关注、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黄海碧说,既留住民族传统文化的根,也要充分认识到节日的真实内涵,创新和丰富节日内容,避免陷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怪圈,让七夕节真正地成为中国的本土节日,并让七夕民俗发扬光大。(记者 王 娟 刘伟平 实习生 龚 芮)

[作者:吴涛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