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郑州新闻

郑州:住在集装箱里的人们(组图)

2013-10-22 09:21:21 来源: 大河网-大河报
字号  

兄妹俩在集装箱房里写作业

十个爷们一个家

住在一个屋里,就是一家人了

借助窗外昏暗的路灯,记者粗略数了数,这间十几平方米的集装箱内,塞进了五张上下铺的铁床。每张床上,都有一个身影。虽然开着门窗,但房间内的气味仍让摄影记者忍不住逃出房间,他宁愿趴在办公室的桌上睡觉。

凌晨四点,伴随着“送馍喽”的一声吆喝,集装箱内的平静被打破,有起床洗漱的,也有穿着红裤头出来方便的女人,睡不着觉的摄影记者发现,送馍的是位骑三轮车的老太太,喊过一嗓子之后,她便挨门把数量不等的馒头挂在集装箱公寓门口。

睡在记者上铺的民工下床开门,撒泡尿回来之后,顺便把门口挂着的馒头掂进屋内,继续蒙头大睡。

凌晨五点,集装箱内的床铺上,大多已空空如也,它们的主人,有的正在用白水泡昨晚蒸好的米饭,有的正在用咸菜就着消灭老太太刚刚送来还冒着热气的馒头。

趁他们吃早餐的间隙,记者与同居一夜的室友们攀谈。这些全部来自鹤壁浚县的汉子,是同一个镇子上的老乡,从里到外,一号下铺住的是赵学国,上铺王军胜;二号下铺宋世礼,上铺王新海;三号下铺申太文,上铺朱新超;四号下铺张玉合,上铺郭宪富;五号下铺孙利平,上铺王让。

十个老乡中,三号上铺的朱新超是临时负责人,几个人每天要不要买捆啤酒,要不要吃顿肉,都由他征求大家意见后再作决定,“中午吃捞面条吧,我现在给超市打电话让送15斤湿面条过来”,大家都说“中”,朱新超一边打电话,一边换鞋,“我们穿的都是自己老婆做的千层底布鞋,工地上钉子多,油也多,穿这种鞋不容易扎脚,也把滑”。

记者冲正在刷锅的张玉合说:“我看工地上有好多民工带着老婆过来了,你们咋不把老婆带过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屋内顿时炸开了锅,十个人争着向记者表白,“带老婆过来干啥?净唠叨,事儿稠,躲还躲不及哩。”“现在多自由,想老婆了,请个假,回家住一晚上,啥事儿都解决了,还用带到工地上来,你看这十个人一个房间,咋住?”“老婆来了也就是做个饭,洗个碗,我们自己都能干……”

十个汉子并没有刻意分工,张玉合做面条做得好,中午往往会早一点回来,等其他人回来,他已经把饭做好了,申太文勤快,刷碗、买酒的事大多由他干,“大家住在一个屋内了,就是一家人了,哪能分得那么清?有活了,大家都争着干,买些小东小西了,大家都争着掏钱。”朱新超说。

十个人在工地上的工作全是垒墙,6点上班,12点下班,下午2点上班,6点下班,垒一方100元,如果天气好,活儿顺,一个月能挣万把块钱。“我们出来就是挣钱的,住得好孬就不讲究了。”朱新超说。

集装箱内书声琅琅

邻居妈妈:再苦也要送孩子上学

上午,天渐渐变暖,从集装箱内陆陆续续走出的,大多是女人和孩子。来自开封通许的王新伟是木工,妻子给他打下手,但他心疼妻子,往往是自己先出工,等太阳出来老高了,才喊妻子起床、吃饭帮忙干活。

和所有的集装箱一样,王新伟夫妇的住房同样房门虚掩,推开看,里面同样是五张上下铺,与记者住的房间唯一不同的是,他们的房间内有一张布帘子,王新伟不好意思地说,“布帘子后面,就是我们夫妻俩的床。没法儿啊,出来不就是为了挣钱嘛,想宽敞就回家去,我家几间房都空着哩”。

记者随便在这些集装箱公寓内转了转,总共发现有12个这样的帘子,“每一个帘子后面,肯定住的是一对夫妻,要不然,谁也不会挂个帘子,这事儿在工地上很普遍,大家都心知肚明,各干各的事儿,谁也不干涉谁,不过要想做有些事儿,还真得偷偷摸摸”,来自商丘睢县孙寨乡的李军伟还没把话说完,一旁的妻子开始骂着用手往他头上打,“就你话多,看把你能的”。

临近路边的一排集装箱最外边,是一间集装箱改成的小超市,住在里面的,是李龙飞一家。

11岁的李龙飞是一名小学五年级学生,他正坐在集装箱内读书,琅琅的读书声和着工地上机器的轰鸣声,时轻时重。因为离学校远,平时上学都要由爸爸开车接送,妈妈平时既要在家照顾5岁的妹妹,又要照顾超市的生意。超市的顾客全是工地上的民工,他们平时忙,买东西也都是打电话要多少斤面条,多少瓶酒,一般都是送去放到门口或挂在门上,隔几天他们会主动过来结账。

小妹妹一个劲来捣乱,李龙飞再无心写作业,也快中午了,他索性带着妹妹领着家中那条小狗到另外一处集装箱房边去耍,那里,有来自云南昭通的一家三口,他们家的小儿子曾宪成与妹妹岁数差不多,“他妈说准备送他去上幼儿园,但就是太远,步行要半个多小时,他妈说等发工资了,买辆电动车再送他去上学”,李龙飞对记者说。

“再苦也要送孩子去上学,要不然他长大了还要住集装箱”,曾宪成的妈妈刘天荣说。

[作者:记者 朱长振 朱建豪 实习生 李梦龙 文 记者 李康 摄影  编辑:赵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