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2013年热词之中国大妈:无意识疯狂购金

2013-12-25 13:42:00 来源: 杭州日报 
字号  

  中国大妈

  2013年4月中旬,在全球黄金价格下跌的大背景下,一群中老年中国女性横空杀出,短短10天,共收进300吨黄金,动用千亿人民币,约相当于中国一年的黄金产量。为此,外媒特别创造了“Dama”这一英文单词报道这一群体在此次事件中的意外表现。

  【点评】

  事实上,中国大妈从没想过要与华尔街大鳄们分庭抗礼。华尔街是获利投机,中国大妈就是为了让钱保值。为什么要抢黄金,那是因为现有理财渠道不理想以及担忧通胀预期。

  记者 庄小琴

  “大妈”这个词曾指代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公众对这个群体的初始印象应该是这样的:早上买买菜,中午做做饭,下午搓搓麻,晚上跳跳广场舞。彻底改变人们这一印象的,是源于2013年上半年的金价大跌。

  当时,在全球黄金价格下跌的大背景下,一群中老年中国女性横空杀出,大量收购黄金,然后黄金继续下跌,他们继续收购,引起一片喧哗。因为这个群体在这一事件中的意外表现,外媒特别创造了“Dama”这一英文单词。《华尔街日报》为此专门著文道,“国际金价今年4至6月下跌期间,许多中国消费者纷纷抢购黄金,其中包括不少中年女性,以至于引发外界对‘中国大妈’抢购黄金的关注。”

  加上这个群体在“广场舞”和“扶不扶”的焦点新闻中频繁作为主角出现,“中国大妈”这个原本中性的词语,在2013年被赋予诸多复杂的情感。

  如果说,“屌丝”尚属于一种自嘲,那么“中国大妈”和“土豪”一样,更多的是外部人对一个群体的他嘲。“中国大妈”的标签意义在于,一个非专业的群体在焦点金融事件中作为角色出现,并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购买行为引来国际专业机构的困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几十年,民间草根资本已经长成茂盛的丛林,某些阶层的购买力大大超乎他们的想象。

  但在这场事件中,国内媒体出于某种秘而不宣的所谓民族自豪感将“中国大妈”塑造成华尔街大鳄的对立面,并炮制出“华尔街不敌中国大妈”这一看似自豪实则自卑的玩笑新闻。而外媒报道的隐性语境则是,“中国大妈”菜市场式的操作手法在现代金融体系环境下的运作几乎就是一种“自杀式袭击”——几乎所有的专业人士和专家学者口径出奇的一致,都在极力提醒“中国大妈”不要太冲动。专家学者几乎同时指出,黄金就像一把坠落的尖刀,最好不要抓。更有评论者称,多数消费者其实对眼下黄金的中长期价格走势并没有任何研判,如此投机性购入,“赌徒心态”昭然。

  事实上,这群2013年集体无意识疯狂购金的中国女性,基本上都被国外大金融机构在这场我们意淫的所谓“对垒”中被猎杀,最终被迫站在金价的高岗上损失惨重。

  当然,当我们回过头来反思“中国大妈”时,发现这一群体的横空出世是有时代背景的。一方面,大量富裕的草根阶层确实持有等量级别不低的资本,另一方面这个阶层普遍文化层次不高,少有专业背景,大多凭直觉体系维系着资金流动与升值。同时,环顾国内,民间资本正陷入深深的投资饥渴中,民间资本无处释放,当某个领域出现一点缝隙,便蜂拥而上,这无不反映出民间资本的合法投资路径很少。

  因此,透过“中国大妈”,政府应该看到民间资本需要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让它们有个制度化的出口。

  当然,“中国大妈”这个词也提醒我们,不要低估身边的任何一个普通人。某天你在菜市场买菜时,身边讨价还价的那位可做你母亲的大妈,说不定家中屯着几十斤的黄金呢。

[作者:左盛丹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