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冲突中,我们常常忘记了,戛纳电影节成立的初衷是为了以电影的名义反抗纳粹的。二战之后的欧洲百废待兴,落魄的欧洲艺术家又团结起来,把战争暴发户美国,以及代表美国梦的好莱坞和商业电影体制视为共同的敌人。于是欧洲电影节开始平衡欧洲电影(往往是以小成本和“看不懂”著称)与经典叙事原则主导的商业电影的评奖。1968年“五月风暴”之后,戛纳电影节成为了反抗权威、革新思想的急先锋,通过展示弱势国家民族电影的方式帮助各个国家树立自己的民族文化。
但随着跨国公司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艺术创新离不开科技革新,精妙的艺术构想往往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支撑,商业投资与艺术水准逐渐由“针尖对麦芒”变成了“水涨船高”的关系,戛纳电影节也开始对好莱坞电影敞开大门。与此同时,各国之间对艺术电影参赛权的争夺热点也逐渐由“地下电影”的反抗性过渡为商业资本运作的可能性。如果说曾经的观念是“越是地下的,越是真实的,越是真实的越是民族的”;那么现在的态度则是“越有市场的,越是资本的,越是资本的就越是世界的。”
戛纳电影节走下“高贵冷艳”的圣坛是一种必然。商业无罪,艺术有理,需要端正的是我们看待事物的心态。
相关:张馨予戛纳红毯造型引吐槽 似东北炕头大棉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