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大学生为救落水儿童溺亡”的新闻冲击了不少人的眼球,人们为大学生的见义勇为点赞,为其溺亡惋惜,其实无论是出于质疑,都无可厚非,甚至再次引发人们对于大学生救儿童身亡是否值得的大讨论,都是可以理解。
毕竟在唯我之风日盛、利他精神式微、年轻人普遍过于“自我”的现实生活里,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这样的事情:有人在车上与劫匪搏斗,没人帮忙,没人报警;小孩落水,围观者众,却无人下水,眼看着孩子沉入水底;马路上,有人因车祸倒在血泊中,行人多多,却任其鲜红的血悲衰地流淌……。
面对一次又一次大学生救人献身事件的发生,我们不能一味地去去讨论救人到底值不值得,应该怀着对逝去生命的无限尊崇,反思并完善对见义勇为行为的社会救助,更应该反思被救者“冷漠”心理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毕竟,任何舍身救人者都希望每个获得重生的生命能够因为这次经历而变得更加灿烂,将爱传递。
社会的温暖来自哪?社会的和谐来自哪?社会的价值观又体现在哪?其实,就在于小到提个醒、指个路、一个善意的微笑,大到如孟瑞鹏不计生命的舍身救人之举,如果我们总去思索救人值不值得,总去思索得于失的比重,那么,就会有更多的老人倒地没人扶、车祸没人救、占着应急车道不让路等等令人事后痛心的事情发生,而社会也将会陷入人人自危、自保的冷漠境地。
无论孟瑞鹏生前是一个多么优秀的大学生,无论被救儿童将来成就如何,在救人与被救之间其实是没有衡量的标准的,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救人行为的本身,在孟瑞鹏决定救人的那刻起,他所承担起的是社会道义,是我们社会所必须倡导的见义勇为,虽然结局令人心痛,但他的行为却托举起了社会的主旋律价值观,给那些内心充满冷漠、充满旁观的人迎头一击。
唯有如此,假如能够让生命再来一次,再遇见落水者,大学生孟瑞鹏者依然会毫不犹豫纵身一跳,因为在他的身后是一个具有温度社会。孟瑞鹏用他的短暂人生为“担当”二字做了精准诠释。所体现的正是当今或缺的正能量,是眼下亟需的精气神,是时代频唤的良知风范,是社会急招的浩气侠风。他无愧当代大学生的楷模,90后的榜样。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为孟瑞鹏感动的,岂止父老乡亲、亲友同学?为孟瑞鹏喝彩的,正是时代与社会。(焦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