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朝军
扇耳光、泼冷水、烫烟头、拍裸照,近年来,校园暴力犯罪的多发引起关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今天公布,5年间,北京市各级法院共审结校园暴力犯罪案件近200件,占同期全部刑事案件的0.19%,校园暴力犯罪涉及的罪名相对集中,共同犯罪案件比例高。(《中国青年报》)
据北京高院统计显示,校园暴力犯罪主要集中于故意伤害罪、寻衅滋事罪和聚众斗殴罪,3类案件累计占比78%。约有70%的案件系共同犯罪案件。从犯罪主体上看,未成年人约占校园暴力犯罪总人数的62%,且男性占绝大多数,被害主体绝大多数系在校学生。如果对所有校园暴力犯罪案件再进一步进行归纳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校园暴力犯罪大部分集中于非课业时间和相对隐蔽、教师较少在场的相对僻静隐蔽场所,犯罪起因和动机相对简单,多因排队、碰撞、口角、玩笑等日常琐事,或因“好面子”、逞强好斗以及敏感多疑等情感纠纷。因此,校园暴力犯罪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小冲突和小矛盾引发的暴力伤害,而教育管理者的疏于发现和实施者的胆大妄为、目无法纪是根本诱因,其中在校生在不懂法语境下的不计后果是最根本的原因。
对于校园暴力的原因,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质疑学校和教育管理疏漏的,有指责社会不良文化渗透诱惑的,有拷问家庭教育不到位和家长引导不力的,这些因素都有责任,但最关键的则是在校生尤其是校园暴力实施者和被害者的法律意识不健全不到位乃至是空白。在不少在校生尤其是中学生看来,打架就打架没有什么可顾虑的,即便是出现严重后果因为不满18周岁也不会判刑入狱。还有一些学生干脆是暴力相向,根本不知道还有法律可以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并裁决行为的对错。如果在校生尤其是中学生人人都能知法懂法守法,必然会依法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视,并依法科学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纠纷,并及时以合法的途径和犯法去理性对待矛盾和问题。因此,要想科学遏制校园暴力犯罪,就必须法律干预到位,通过法律干预提高在校生的法律意识,并使其科学确立依法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首先,法律干预到位需要普法到位做基础。学校要充分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普法教育活动,通过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在校生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但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更是思想、认识、思维和个性品质迥异并处于尚未成型状态的独享,因此学校普法必须坚持广为覆盖、重视趣味、结合实际、富有针对性。比如对小学生要重在开展基本的行为法律知识教育,让其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知道该怎么做,该怎么保护自己;对于初中生而言,则应该结合青春期特点,开展如何处理同学、师生矛盾、如何依法维护权益、面对矛盾和问题该如何寻求解决渠道、如何防范意外伤害、暴力犯罪的责任与后果等;对于高中生而言,则需要结合实际开展如何解决社会性矛盾、如何化解成长困惑、如何依法解决师生、学生冲突等普法教育,同时面向学生的普法不应是死板无味的,而应该是结合案例和现实的鲜活的教育,并且还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音像制品辅助讲座、服役犯人现身说教、典型案例剖析演练等,让学生接受并深悟出法治道理进而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其次,法律干预到位还要体现在依法处理校园暴力伤害事件上。公安、司法等部门要坚持宽严相济的原则,及时查处处理校园暴力伤害事件。宽严相济即对校园暴力事件要第一时间从严查处,并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对已达到追究刑事责任年龄的犯罪嫌疑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不能承担刑事责任的,依法附带追究民事责任,并追究犯罪嫌疑人家长和监护人的监护不到位责任,用铁的依法问责,震慑不法行为,根治校园暴力犯罪。同时,在查处校园暴力犯罪时,还要坚持辅之以人性化的法律援助和惩前毖后处置措施,比如推行少年管教制度,推行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等等,不让失足者跌入万劫不复的漩涡和深渊。
其三,法律干预校园暴力犯罪还应该做到依法追究第三方责任到位。也就是在对校园暴力犯罪进行查处的同时,应依法追究第三方责任,如学校管理失职失责责任,教师教育管理不到位责任,家长监护不力责任等等,同时还要通过依法追究责任来理清校园暴力犯罪所涉及的背后责任诉求问题,用依法问责来预防校园暴力犯罪引发的民事纠纷和信访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