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华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促进养老产业、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发展进行了专门部署。
数据显示,到2015年末,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2.2亿,占总人口的16.1%。其中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约1.44亿。预计在“十三五”结束的时候,中国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2.55亿。而与此同时,我国公办养老院床位严重短缺,各地养老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十分突出。
实际上,社会力量对开办养老机构兴趣有加,但场地却极度缺乏。即便有了场地,从土地收储、审批立项到最终竣工验收,需经过诸多部门和环节,有的耗费时间长达几年。这极大地消解了民间力量开办养老机构的积极性。
对此,会议指出,要消除制约养老、教育、体育等消费的体制机制障碍。清理取消申办养老机构的不合理前置审批,支持将闲置的旧厂房、办公用房和转型后的公办培训中心、疗养院等改造成养老设施。
目前,中国的残疾人口达8500万,与老年人一样,也是我国社会中不可忽视的群体。老年人和残疾人在生活中有诸多不便,因而对康复辅助器具有着强烈的需求。康复辅助器具行业作为跨制造业、服务业的新兴业态,既有改善老年人、残疾人、伤病人等身心障碍人士生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的作用,又能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激发经济内生动力,行业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
但在我国,大量残疾人、失能老人得不到适配的康复辅助器具。一方面,尽管我国近年来在康复器械进入医疗保险、工伤保险、残疾人保险等政策领域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但很多康复器械支付体系的政策引导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针对残障群体的辅具配置、医疗机构的临床康复器械使用等,还得不到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目前康复器械市场还没有形成国产自主品牌占主导地位的格局,特别是中高档康复产品几乎全被国外产品占领,中国自主研发的产品大部分属于技术含量不高的中低档产品,我国产品的制造质量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为满足老年人、残疾人、伤病人迫切需求,会议确定了加快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的措施,明确加大财税、社保等政策支持,将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纳入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相关财政支持范围,促进产品提质、产业升级。鼓励将基本的治疗性康复辅助器具逐步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对贫困或重度残疾人基本型康复辅助器具配置给予补贴。
加大财政支持,将有利于培育国内康复辅助器具企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一批科研实力强、产品质量过硬、有知名度的国内企业,这既是我国经济迈向中高端的必然选择,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必然要求。而将康复辅助器具逐步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将帮助更多的老年人、残疾人用得上、用得起适配的器具。
能否照顾好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体现着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而无论是养老产业,还是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在我国的起步都比较晚。让这些生机勃勃的“朝阳产业”实现健康快速发展,必须着眼于满足老年人和残疾人的需求,让他们能够相对舒适、有尊严的生活下去,在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基础之上,丰厚的经济效益同样可期。这些新兴行业的发展壮大,也一定会推动我国经济实现提质、增效、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