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育中原网> 注册登录

郑州桐淮小学《走近破烂王》在央视少儿频道放映展播

2017-05-17 11:12:23来源:中原网
字号  

  5月13日上午,《走近破烂王——关于废品分类回收的调查研究》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芝麻开门》栏目进行展播,这部作品是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桐淮小区小学(简称“桐淮小学”)的三位小学生完成的,是《科学微电影》校本课程众多成果中的一部。

  在近8分钟的展播后,专家进行了点评:“废品虽是小事,但是大话题,每个国家都在做。孩子们从走近‘破烂王’到互联网+垃圾分类,发现问题后不断地去解决问题,这种不屈不挠的科学探究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走近破烂王——关于废品分类回收的调查研究》在国际、国内的科技大赛中都获得了大奖。在2016“第七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中,获得一等奖和科学万花筒选题提名奖;在2016美国波士顿“第一届国际青少年科学发现影像大赛”中,获得优秀科学微电影二等奖。

  专家点评

  姜冬梅 环境科学博士、生物学教授:

  许多人都在指责中国的垃圾分类回收问题,认为不能向西方国家那样分类回收就是一种落后,于是各个城市开始照搬、照抄西方的垃圾分类回收。但是,他们忽视了中国特色的垃圾分类回收早已存在。在中国有着这样一批人,他们的生计方式就是在完成了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他们就是收废品的“破烂王”。

  刘尚泽翔、吴家昇、王涵三位同学像真正的大记者一样,扛着摄像机走上街头、走进废品回收站、走访从事废品回收工作的“破烂王”,拍出了一部关于中国垃圾分类回收问题的真实可信的科学纪录片。他们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了一个特殊的人群、了解了一种特殊的行业,更给了观众一个看待中国垃圾分类回收的特殊思路。他们是一组善于观察、敏于思考、敢于行动的科学小分队。

  短片采用社会调查的方法对收废品的人(俗称“破烂王”)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展开了调查,展示了中国“破烂王”在垃圾分类回收上的特殊作用。垃圾的回收利用是环境领域的老话题,但是深入收废品的人群却是一个难题。该短片的研究团队能够通过反复、多次拜访,使被采访者愿意交流、沟通,应该说是一个难得的成功案例。

  薛建峰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原来如此》栏目制片人:

  “收破烂”的同期声音效、街头的采访、面对镜头的结论表达以及与“破烂王”的近距离接触时对话平和,显得调查活动更接地气、真实可信。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没有以偏概全,而是身临其境、站在理解的角度看待“破烂王”这一行业,体现了小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

  尚钊 文学创作教授:

  选题富于民生情怀;结构完整、内容充实、解说自然;开头可删减,三两个镜头、三言两语,即可入题;解说当大刀阔斧地删减,应当与画面互补,而非重叠。

  张红梅 《教育时报》副总编辑:

  中国式的垃圾分类一直是被外国人所诟病的。但本短片中的三位同学却从自己独特的角度,证实了中国存在专业的垃圾分类回收人员——破烂王。为了把调查做得更深入,同学们发挥了极强的沟通能力,不仅采访到专业的垃圾回收团队,并且展现了鲜为人知的垃圾回收各个环节的情况。要想得到第一手的、别人得不到的关键性资料,沟通交流能力十分重要。

  吕萌 《小学生学习报》总编辑:

  学生由关注的社会环保问题入手,对垃圾分类处理问题进行调查,最后将调查的结果进行倡议宣传,付诸行动,具有社会责任感 。

  桐淮小学是一所以科技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曾获得“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的殊荣,也是最早和香港青少年科学院携手开设《科学微电影》校本课程的学校之一。自开设《科学微电影》校本课程近两年以来,在香港青少年科学院的专家团队的辅导帮助下,师生们共同努力,桐淮小学的优秀科学微电影作品层出不穷。《长尾巴的灰喜鹊和喜鹊》《毒电池的危害---关于废旧电池对大蒜生长影响的研究》《奇怪的清道夫》《有趣的防滑性》等作品也在国际、国内的大赛中获奖。

编辑:李赛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什么不爽来吐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