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关注中原网> 新闻中心 > 中原锐评 注册登录

【脱贫攻坚·这五年】科技扶贫助力“直过民族”直奔小康

2017-05-24 12:07:38来源:中原网
字号  

  向秋

  马铃薯地里,一大群村民跟在一个人身后,一边走一边讨论。他走到哪儿,村民们就跟到哪儿。他是谁?“他可是上面派来的博士!别看我们才小学文化,天天跟在他后面,不都是‘博士后’啦!”(5月19日《人民日报》)

  这个场景,发生在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自然寨,当地是“直过民族”拉祜族聚居区。“直过民族”,特指新中国成立后,未经民主改革,直接由原始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民族直过区”由于群众的知识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陈旧,生产方式落后,社会发育程度不全,商品经济不发达,贫困面广、贫困度深,往往属于综合型整体性贫困。在“民族直过区”扶贫,难度之大、困难之多可想而知。

  2015年,中国工程院与澜沧县结对帮扶,朱有勇院士带来一支由100多名教授、博士组成的专业团队进行扶贫攻坚,并在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开展科技扶贫示范工作。这支科技团队勇于担当,敢啃硬骨头,闯出了一条科技扶贫的路子,取得了显著的扶贫成效。

  一是因地制宜,开对“药方”。2012年,“直过民族”拉祜族聚居区蒿枝坝被确定为特困民族跨越发展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上面对该寨组织实施了道路硬化、安居房建设等项目建设。尽管村民搬进了新居,科技团队进驻前,大部分村民仍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下。科技团队为从根本上帮助村民脱贫,结合当地土壤、气候情况,经过反复调研,给村民开出了“脱贫药方”——种植冬季马铃薯。

  二是示范引路,点燃希望。蒿枝坝虽然种植条件非常好,但村民却对冬季马铃薯一无所知,就连普通土豆,当地人都没种过,村民对马铃薯种植不抱希望。科技团队动员一些村干部依托专业合作社从村民手中租来100亩土地种冬季马铃薯,去年11月,冬季马铃薯的种子落进了蒿枝坝的地里。今年春天,密密麻麻的马铃薯排队“破土”。一算账,村民们两眼放光:平均亩产3.3吨,最高亩产4.7吨,一亩马铃薯产值可达9000元以上。冬季马铃薯的丰收让村民看到了希望,更增加了村民对科技团队的无比信赖之情。

  三是开展培训,开花结果。中国工程院在蒿枝坝的帮扶团队,除了帮助村民种植冬季马铃薯,还在蒿枝坝先后建起冬早蔬菜、林下三七、早熟葡萄种植和禽畜养殖等科技示范基地。科技团队积极开办多样化的短期培训班,让每一个基地成为农业技术的活教材。村民在科技团队那里学到了实用技能,在产业发展中尝到了致富的甜头,脱贫奔小康的的信心和勇气越来越足。

  中国工程院在蒿枝坝扶贫攻坚中,着眼长远和根本,扶智和扶志相结合,接地气、重实效,方法好、效果佳,有力地推动“直过民族”直奔小康,为实现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少”的目标奉献了智慧和力量。

编辑:袁连贺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什么不爽来吐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