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说给总书记听”系列报道
“马鞍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现在生活得很好、很幸福!”
黄子娟 彭晓玲 富丽娟 刘艺琳 寇雅楠
美好的情景总是令人终生难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心怀家国、心系百姓,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考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察民情、问冷暖,留下许多生动画面。为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人民网推出“幸福说给总书记听”系列报道,那些与总书记有过幸福交谈的普通干部群众,回想难忘情景,结合生活的巨大变迁,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把掏心窝的话儿说给总书记听,所有质朴的话语都谱成一曲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交响乐章。
张国利家的山葡萄喜获丰收。喀喇沁旗委宣传部供图5月的内蒙古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一派繁忙的春耕景象。
在赤峰市喀喇沁旗马鞍山村,村民张国利和妻子赵国侠正在自家的田地里种植山葡萄,而在其家中客厅的醒目位置,则摆挂着一张习近平总书记来家里参观时的照片,画面温馨感人。
2019年7月1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赤峰市考察时来到马鞍山村。总书记走进村民张国利家中,进厨房、看厕所,和他拉家常、问收入,了解一家人的生活,在院子里与赤峰基层干部群众代表一起坐在板凳上,同他们交流生产生活、脱贫致富和民族团结等情况。
回忆起当天的情景,张国利难掩激动:“总书记进院后,一见我就拉住我的手问,‘老张多大岁数了’,我一听,总书记就像在和我唠家常似的,一下子就没这么紧张了。”最让张国利自豪的是,“我们家是个多民族大家庭,有满族、蒙古族和汉族,现在已经四世同堂了。” 总书记称赞他们一家为民族团结之家。
“那天,总书记耐心地听我们介绍了农村厕所的使用情况,希望我们继续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做好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张国利说。
两年多来,马鞍山村在谋求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牢记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立村,产业富村,旅游强村”为发展理念,并依托山葡萄种植和乡村旅游两大主导产业,在“菜单式”扶贫和扶强带贫模式的带动下,实现了产业扶贫全覆盖。
马鞍山村山葡萄加工现场。喀喇沁旗河南街道管理办公室供图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村“两委”牵头成立了葡萄酒业有限公司,并始终以高于市场价0.5元左右的保护价格收购本地的山葡萄,如今全村共有山葡萄种植户240户,山葡萄种植面积达3500亩。村里的山葡萄“串”起了乡村振兴的产业链,带动农户每亩均增收1000元。
村民不仅卖“红”了葡萄,做“旺”了山葡萄种植,同时还形成了“葡萄+文旅”的产业发展路径。现在马鞍山村已接待游客27万人次,发展农家乐10余家,民宿3家。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业不仅让水果、山货等农副产品销量大增,还让更多的村民享受到了产业发展带来的福利。
过去,张国利“闲的时候打打工,农忙时倒腾倒腾地,年收入也就四五千块钱”,但现在受惠于乡村产业振兴的不断发展,张国利一家的收入日益增长。
“我和老伴儿种了4亩山葡萄,一年下来能有3万多的收入,而且我还被聘为村里的红色讲解员,这份工作每月也有2500块钱的工资,一年下来的收入大概有6万多,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马鞍山村春色。喀喇沁旗河南街道管理办公室供图如今,马鞍山村的生态效益渐渐转化为经济效益,而富起来的村民们也开始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马鞍山村不仅装上了100多个分类垃圾箱,村民们家里也都改造了厕所,张国利家使用的是微生物降解厕所:“改造厕所花了3500元,政府补贴了3000元。这种厕所通过微生物降解,不用水,没异味,干净又实用。”
村里有了分类垃圾箱,村干部也经常给村民讲垃圾分类知识,全村人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
“如果有机会再见到总书记,我一定要告诉他,马鞍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现在生活得很好、很幸福!”张国利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