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聚焦中原网> 中国聚焦 注册登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博物馆奇妙之“变”

2022-05-18 22:09:38来源:新华社
字号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

  新华社北京5月18日电 题:博物馆奇妙之“变”

  新华社记者陈国军、王军伟、胡佳丽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博物馆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博物馆,一览数千年,于静默中诉说着沧桑与繁华。进入新时代,我国博物馆建设不断革陈出新,记者近日走进总书记曾视察过的多个博物馆,深刻感受到博物馆在新时代呈现的奇妙之“变”。

  

  理念之“变”:激活文物生命力 让文化自信可知可感

  “它曾叫‘青绿釉陶壶’,后因其‘波斯血统’,得名‘波斯陶壶’。”馆长廉世明说,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年代最早、也是目前唯一一件东汉时期的波斯陶壶,是印证中国在汉代与波斯往来的重要物证。

  在广西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宽敞的展厅内,这尊身着青绿盛装的陶壶在聚光灯下耀眼夺目。

  展厅深处,“海丝遗珍”琳琅满目,述说着合浦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悠久历史和繁华盛景。

  “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是中华文化对外开放、交流互鉴的窗口。”廉世明说,“过去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文物收集、修复和陈列,现在主要是展现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拓展传播维度,激活文物的生命力。”

  

  

  (动图由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提供)

  为了让观众沉浸在文化体验之中,廉世明和同事颇费了一番功夫。他们利用现代动漫技术,千方百计让馆藏文物“活”起来,于是有了开口说话的湖蓝色玻璃杯、吟诗作对的提梁铜壶、跳海草舞的铜凤灯……“当藏品变得‘触手可及’,且更富时代气息,文物传递的文化才能更深入人心。”廉世明说。

  一门锈迹斑斑的迫击炮,陈列在桂林市全州县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的纪念馆内。这门迫击炮来自1934年红军抢渡湘江的凤凰嘴渡口,2017年在河道疏浚时被打捞上来。

  “我们在建馆之初收到很多群众捐来的文物,如大刀、枪头、手榴弹、水壶等。”全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文化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周运良说,为让观众更好受到理想信念教育,近年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以及红军战士的先进事迹,成为纪念馆的工作重心。

  

  如何让历史和文物说话已成为当今博物馆的重要课题。从过去以文物保护为主要目的,到现在的策展创新、文化再现、转化发展,祖国大地上的一个个博物馆正在不断革新理念,实现文物的重塑,激活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文化自信变得可知可感。

  功能之“变”:全民“大学校” 润物细无声

  在西安博物院的“乐知学堂”内,一群“银发族”摘下眼镜、拿起放大镜,轻轻摩挲文物仿制品,沉浸在博物识珍的无尽美妙中。

  “‘乐知学堂’也为孩子,以及视障、听障等特殊人群,提供更多触摸历史的新方式。”西安博物院教育推广部副部长张莉说,西安博物院不仅是文物收藏、研究、展示的场所,“还通过更丰富的社会活动,让文物故事形成一部生动历史教材,浸润公众心灵。”

  

  “1930年,根据中央指示精神,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根据地形成之后,迫切需要一个指挥中心……”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巨幅展墙前,12岁的小讲解员杨茗睿正为游客讲述“红军攻打新集”的故事。

  近年来,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结合“馆校互进”等研学活动,面向城区13所中小学校招募优秀青少年学生,培养小小讲解员600余名。每到周末和节假日,这些小小讲解员都会准时“上岗”,为游客义务讲解。

  

  “好玩的黄河泥”“神奇的黄河水”,参加一系列“走近母亲河”课后延时服务课程,是郑州市文化路第二小学学生们最期待的开心事。今年5月,黄河博物馆组织13所郑州市中小学校参加由全球水博物馆联盟主办的第三届“我们渴望的水”国际青年大奖赛投稿,100余幅与黄河相关的作品中,有6幅脱颖而出,将参与角逐本年度最佳作品奖。

  黄河博物馆馆长张怀记介绍,去年以来,黄河博物馆的讲解员们多次带着精心制作的宣传面板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先后为3万余人开展“黄河颂”主题宣传活动,通过讲述波澜壮阔的治河史,唤起人们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随着时代发展,博物馆的收藏、研究、教育三大基本功能中,浸润人心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广西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滕兰花看来,积极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这正是博物馆在新时代的坐标和历史使命。

  创新之“变”:“博物馆+” 多元文化体验加速“出圈”

  当博物馆跨界融合,会碰撞出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博物馆+科技”,是有趣灵魂的深度契合。

  当文物“下班”后会聊些什么?

  “今朝有酒今朝醉,我在这喝了两千多年的酒了。”一尊东汉提梁铜壶打开话匣子。

  “听着怪香的,给我尝一口呗。”一匹西汉铜马接话。

  

  (动图由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提供)

  这是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文物戏精”间的对话。从节目、纪录片到文创产品,从专业讲座到博物科普,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不再走“高冷”路线,纷纷拥抱新技术、使用互联网语境等“十八般武艺”与观众“链接”。

  ——“博物馆+网络”,是火光四射的触电体验。

  “子时,特工新任务;卯时,穿梭长安城;辰时,大唐顺风车;巳时,萌猫有口福……”

  疫情期间,西安博物院将本为春节举办的线下特展“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搬到网上,出品有声展览《福猫特工的十二时辰》。

  趣味式解说、闯关式“导展”、全方位展现和讲解文物,让观众在“云游”中饱尝一顿文化大餐,尽览长安人的服饰、饮食和出行娱乐。新颖吸睛的展览方式热度“出圈”,引爆全国网友的观展兴趣。

  

  60多年前,数千名交大师生员工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告别繁华的上海,来到古都西安,在一片原野麦田中拉开了扎根西部的序幕。为打破时空限制,交大西迁博物馆建成了网上展馆,正在建设融入AR+VR互动技术的5G博物馆,通过全媒体矩阵不断扩大西迁精神的社会影响力。

  ——“博物馆+文旅”,是润物无声的动态延伸。

  “有商船到!”夜幕降临,岸边传来高亢叫声,外国商队在锣鼓喧天中举着火把上岸。

  归航、启航、船去、船来,合浦县海丝首港景区再现一幅2000多年前舟楫往来、商贾云集的盛世画卷。廉世明说:“景区不仅与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联动搭建旅游线路,也充分利用文物信息和资源对海丝文化进行演艺式还原。”

  

  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夜幕中灯光营造下的灵动让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广西民族村”这一露天展示园显得如梦如幻。广西民族博物馆有着独特的馆院结合布局,如果说馆内是静态的展览,院里则是活态的展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这里上演。

  时光孕育文化,变革激活力量。“一个剧本满足不了需求,我们的探索就是让观众不再是单一地参观,而是得到多元的文化体验。”广西民族博物馆馆长梁志敏说,“观众也是博物馆的共建者,博物馆应保持与观众的良好互动,共同构筑好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参与采写:杨一苗、卢羡婷、杨琳)

编辑:徐珂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