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要闻中原网> 新闻中心 > 郑州要闻 注册登录

张丰国:放弃百万年薪,潜心研制“养生茶”

2017-12-01 13:41:45来源:中原网
字号  

  “苦儿”张丰国——50年前,出生于黄河北岸的一个小村庄,7个月大,正是嗷嗷待哺时,母亲去世;

  “厨神”张丰国——30年前,自力更生,凭着一股韧劲儿,学得精湛厨艺,在广州的酒店担任厨师长,月薪数万;

  “药膳师”张丰国——17年前,放弃百万年薪,潜心研制养生茶,为身边朋友量身定制健康管理方案,打造个性化养生茶品。

  从“苦儿”到“厨神”,从“厨神”到“药膳师”……张丰国50年的人生靠着大爱之心,渐次升级,神奇蝶变。他的人生路,每一步都是爱心、孝心推动向前。

“苦儿”张丰国——心有大爱 人间正道是沧桑

  50年前,正是吃都吃不饱的年月,张丰国出生于黄河北岸一个小村庄。命运苦难,雪上加霜,在他七个月大的时候,母亲因高血压去世。

  舅舅为他寻了一位乳母,寄养至六七岁送回到村里。年幼的他,总是被其他孩子唤做“没娘孩儿”。自尊心化成愤怒,张丰国对这种侮辱坚决反击,追着那些孩子打,打到他们不敢再叫为止。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张丰国的骨子里有一种韧劲儿,也有强烈的自尊心,爱打抱不平。

  幼时的张丰国,陪伴一个老中医,日日挖草药,无意中学到了药学知识,经常采草药,如蒲公英、车前子、白芨、地黄等。那时的他,还是个小孩童,便知道蒲公英可以活血化瘀,白芨可以消肿生肌,促进伤口愈合。之后便对《本草纲目》 《黄帝内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将之熟读记于心中。儿时的爱心助人,得到的回报是:老中医把他领进了中医之门。

  除了研习中医,张丰国自幼习武,爱打抱不平,不管对方有多大阵仗,自己都是天不怕地不怕的那个,就像小说中的英雄人物一样——这让他在孩童时期有了强大的号召力,成为了“孩子王”。缺少母爱的呵护,他坚硬的“外壳”之下,更有强烈的爱心:同情弱小,憎恨强权,懂得人世间各种感情的难得可贵。

  幼年张丰国——从评书故事中见到大千世界

  张丰国娓娓道来,在成长过程中,他喜欢两件事:一个是药学,一个是武学。在那个书籍缺乏的年代,有两本杂志伴了他好多年:《中华医药》、《中华武术》都是他的心头所爱,每期必读。前者让他学会了药学的知识,学会了要救人于危难、病痛之中;后者教会了他心存善意,习武修德。长大后,他迷上了《易经》,虽然不十分明白,但还是从中悟到了人要讲诚信,仁、义、礼、智、信是做人的美德。

  儿时,张丰国的同村长辈在收粮食时手被划伤导致中毒,从得病之日起,张丰国便一直陪着他,照顾起居,直到张丰国九岁时他去世,一共陪伴了四年。从单拐到双拐,最后离开人间,这位长辈给他讲了很多民间评书故事,故事给他打开了另一个广阔的世界,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在那个文化贫瘠的年代,我从邻里街坊那里听到了很多故事,这些故事大都关乎孝道、仁义、诚信等,耳濡目染,我也暗暗立志,要成为那样的人。”张丰国说。

少年张丰国——摆书摊赚钱,为父亲镶牙

  尽管身体瘦弱,每每父亲下地干活,张丰国都会抢过他背的锄头,“在我内心深处,认为自己作为儿子,不能让父亲受苦。”这是张丰国最初萌发的孝亲之心。父亲吃过饭之后会打一个响嗝,左邻右舍都听得见,张丰国懂一些医学知识,知道这是胃食管反流。那时的他,每天睡觉前都会帮父亲捶锤后背,来缓解疼痛。后来用了一种偏方调理,父亲的胃疼缓和了很多。

  从他记事起,父亲就牙齿稀少,因为牙齿的缺失,父亲常被疼痛折磨,只能靠冰块和花椒来缓解疼痛。在十几岁的时候,他偷偷跑到村上的牙科去问了一下。牙医说,镶一口牙需要14块钱。

  于是,他暗暗思忖如何赚钱。一直以来,他存了很多小人书,就开始去集市上摆画册摊,《武松打虎》、《三毛流浪记》等,看完一本收2分钱,一年下来,他一共赚了20块钱。在13岁的时候,舅舅送张丰国一辆二八自行车,待骑得熟练之后,他做了一个冰糕箱,开始卖冰棍。每根冰棍只赚一分8,那个夏天,他赚了70多块。

  捧着儿子辛苦赚来的钱,父亲热泪涌出,他知道儿子的钱来之不易,舍不得花。

  青年张丰国——学成厨艺、研究药膳

  因为家境贫困,他开始考虑如何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并且开始为自己做“职业规划”。

  他深知,一个农村娃只有走出去才有出息。因此,背起行囊打算出去闯荡一番。在众多服务行业中,他决定做厨师,选择了“食品营养与卫生”专业进行学习,从学校毕业后开始从事餐饮业。

  那是上世纪80年代,当时茶还没有走到寻常百姓家,只有在饭店餐桌上才有。学成厨艺后,他开始到郑州各个酒店工作。1987年,他到了广州的一家酒店,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进入了酒店的药膳房。熏陶了几年之后,再次回到郑州,运用中医原理和营养学的知识来制定药膳食谱,为顾客们提供健康美味的养生饮食。做到厨师长时,张丰国已经月入上万元,生计不成问题了。

  正是在那时,他才真正思考茶:茶是一种绿色无添加的饮料,由于泡水后分子团小,进入小肠时间快,吸收、代谢快,所以保健价值高。同时,他也要求自己将中医思维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这样才能进步更快。

  中国传统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又称为“医食同源”)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

  在古代原始社会中,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这就是“药食同源”理论的基础,也是食物疗法的基础。

  张丰国的人生经历促使他将中医药学、药膳学、烹饪学、人体结构学进行融合。作为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的专业委员,高新技术健康产业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的他,深知自己还有许多需要填补的医学知识,于是便经常拜访一些名医名家,只有掌握了现代医学及中医传统医学的改变思维,才能有所创新。

  张丰国拜一位素有“药王”之称的大专家学习,知道药分上、中、下、毒四种,上品就是药食同源,中品是保健,下品是药。通过学习,他将人的体质细分为11种,以“1”当“3”,针对每一种体质,潜心研制出了33种茶。

  这些茶就是食物本草和药食同源,没有添加任何一味药,滋味即是本味。“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茶历来都是药用的,一切植物本草以及植物的各个部位都可以作为茶来饮用。

  研究茶的过程,其实是对人体结构、对植物、以及饮食结构的研究的过程。“我将植物与人体对接,头发生长如同发芽,面部像花朵,筋脉像树根,躯干如枝干,脏器如树叶,领悟了这个道理,逐个击破,做出养生茶便不是什么难事了。”

  这些茶的作用是治疗已有的症状和预防潜在的疾病,这就是“治未病”的理论。在调理过程中,一个人一般需要3至4种茶来调理。为了回报社会,他每年都会将预防感冒的茶免费提供给广大群众。

  据了解,晟华素养养生茶调理技术,已经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统医药国际交流中心高新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张丰国说:“在发展的过程中,中医失去了很多,也保留了很多, 相信,只要用心去挖掘、去发现、去研究,这些传统的东西定会有新的发展。”

编辑:鲁梦丽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什么不爽来吐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