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圈心” 打造动力引擎!郑州都市圈产业发展迎接“繁花盛开”
相互赋能 相向发展
郑州都市圈产业发展迎接“繁花盛开”
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风口”。2023年10月27日,《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复函,成为全国第10个获得复函的都市圈规划。近日,省郑州都市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郑州都市圈综合交通体系规划》《郑州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规划》专项规划相继出台,让郑州都市圈未来发展的路线图更加清晰。
郑州都市圈如何具有全国影响力?郑州如何发力持续做强?如何与“圈内”兄弟城市相互赋能、相向发展?
都市圈托起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都市圈的建设离不开“圈心”的带动力。郑州在绘就郑州都市圈美好蓝图的同时,不断建强自身,做一个能引领的“圈心”。
航拍郑州龙子湖智慧岛
郑州都市圈这个“圈心”有多“硬核”?一组组写实的数据是有力的证明。据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郑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实力雄厚,形成以航空港区为主的智能终端产业基地、以高新区为主的智能传感器产业基地、以金水区为主的信息安全产业基地,先后培育了河南长城、浪潮计算机、紫光计算机、超聚变公司等龙头企业。2023年,全市智能手机产量超过1.4亿台,约占全球1/9。
在装备制造方面,郑州先后培育了郑煤机、中铁装备、宇通重工、新大方重工等一批骨干企业。据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中铁装备盾构机产销量连续六年全球第一,郑煤机高智能化液压支架刷新世界支护新高度,拥有137个河南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
与此同时,郑州加快建设汽车制造,集聚了上汽、比亚迪、东风日产等7家整车企业和宇通重工等专用车企业15家,汽车产能超过260万辆,整车出口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据相关部门介绍,宇通客车是中国客车第一品牌,客车产量约占全球1/8;郑州日产高端皮卡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累计实现产值超1300亿元;郑州比亚迪2023年生产整车超20万辆,完成产值超过330亿元。
从经开区盛华里一栋高楼远望中原福塔。李新华 摄
郑州新材料产业也“超”有看头,形成以超硬材料、新型耐火材料为支撑,电子功能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为重点,纳米材料、石墨烯材料为补充的新型材料产业发展体系。据相关部门统计,郑州市人造金刚石产量占全国的20%、立方氮化硼产量占全国的80%;四方达是全球三大PCD拉丝模制造商之一,三磨所高精密超硬材料制品产量居全国首位。
郑州生物医药资源集中,形成了以航空港中原医学科学城为“核心”,经开区安图生物体外诊断产业园、高新区天健湖生命健康科技园、新郑市化学医药产业园为支撑的“一城多园区”的产业布局。拥有医药工业企业近500家,培育了逸祥卫材、遂成药业、太龙药业等链主企业。
提及柠檬水,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蜜雪冰城。除此之外,郑州培育了一批耳熟能详的本土名牌企业,包括三全、思念、好想你、锅圈食汇等。据相关部门统计,郑州市规上食品工业企业135家,规模超1000亿元,枣制品行业规模全国第一,方便面行业约占全国20%的市场份额,速冻食品行业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超60%。
大到航海航空的器材部件、高铁地铁车体材料,小到手机卡槽、食材包装……这些关于铝的坯料都能在郑州找到。据相关部门统计,郑州市铝加工制品规上企业172家,产值1200亿元,建有铝工业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形成了“开采—提炼—电解铝—铝材加工—铝终端制品”完整产业链条,拥有豫联集团、明泰铝业、鑫泰铝业等一批全国知名企业。
“郑州市是实力雄厚的‘电子信息之城’;郑州是世界领先的‘装备制造之城’;郑州是加快建设的‘汽车制造之城’;郑州是迅猛发展的‘新型材料之城’;郑州是资源集中的‘生物医药之城’;郑州是行业领先的‘现代食品之城’;郑州是倾力打造的‘铝加工之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文玉钊表示。
航拍郑州郑东新区CBD华灯初上 李新华 摄
交通作为基础设施,是大中小城市协同共进、紧密连接的“基石”。交通不仅为空间拓展架起了“桥梁”,而且是产业经济转型的关键依托。因此,推动区域协作高质量发展,交通应作为一枚“先行棋”,凸显节点城市的吸引力、承载力,尤其是辐射力,推进互联互通。
郑州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现状如何?据了解,郑州都市圈位于我国“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京广通道交会处,以郑州为中心,一小时通勤范围内涵盖郑州市、开封市、许昌市、新乡和焦作2市的部分区县、洛阳偃师区、平顶山郏县、漯河临颍县,面积2.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900万人。都市圈构建了“主副协同、区域统筹、圈层一体”的联动发展格局,有力促进产业和城市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有效推动城市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此外,枢纽地位突出,“四路协同”联动世界,郑州航空港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优势凸显,中欧班列运营居全国前列,新郑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稳居中部第一。
郑州都市圈发力构建世界一流综合立体交通网。日前印发的《郑州都市圈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显示,打造以郑州为中心、串联其他城市、辐射都市圈“一环八放射五联”复合城际运输通道;构筑高品质城市通勤网络;建设广覆盖城乡融合网络。此外,筑牢辐射全球交通门户枢纽,形成以郑州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为中心、洛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为副中心、其他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为重要节点的“一主一副多点”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巩固郑州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拓展洛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推动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建设一体衔接的综合客货运场站。
《规划》提出郑州都市圈发展目标:坚持同城化、一体化、国际化、现代化发展导向,到2027年,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综合交通体系发展取得明显进展,形成一小时通勤圈;到2035年,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全面服务和保障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建设。
“一小时都市圈”让城市之间的脚步近了,圈内城市同频共振,推动都市圈开拓发展。
城市合力带来产业活力。“郑州都市圈历史使命承载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担当。”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河南分院院长林善泉分析,“郑州都市圈整体呈现出中心城市以第三产业为主,周边城市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态势,这为都市圈未来的产业分工协作奠定了雏形。”
产业集群呈现哪种特征?林善泉分析:初步形成研发创新主要在郑州、生产制造在其他地市的产业格局;产业链上下游内部联系不足,外部依赖性高,整体稳定性不足。以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为例,供应端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为主,销售端以北京为主,总体数量少、规模小,对比周边省份竞争力不足。
提升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的关键在何处?林善泉建议,郑州都市圈建设应增强中心城市对外部要素吸引力,提升产业辐射带动能力。文玉钊建议,加强与长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关中等地区的跨区域合作,依托“米”字高铁路网和发达的物流体系,打破空间阻隔,推动资源和要素的高效流动,加密产业关联网络,实现产业发展领域的深度协作。
据了解,郑州都市圈已成为全省产业和创新集聚发展的高地,各城市间的产业合作基础牢固,内部联动度高,产业体系完备,具有较强的规模优势,8条重点产业带(链)联动东西南北共舞郑州都市圈,带动产业热潮奔涌。
向东——郑开汽车产业带:以郑开大道为主轴,串联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东新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中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封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打造300万辆整车生产基地。
向西——郑洛新材料产业带:加强洛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洛阳偃师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巩义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荥阳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与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联动,打造以高端铝材为主导的新材料产业带。
洛济焦高端石化产业带:依托呼南高铁豫西通道、洛济焦城际、焦柳铁路、二广高速等区域交通廊道,串联孟津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济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孟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产业功能区,联合打造千亿级高端石化产业基地。
洛平高端装备产业带:以河南西部(洛阳一平顶山)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建设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高端装备产业基地。
向南——许港精密制造产业带:以郑州航空港区、新郑、长葛、许昌中心城区为主体,以航空港区智能装备产业园、国际智能终端大数据产业园区、许昌黄河鲲鹏产业园、魏都区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为引领,打造以新一代信息、电力装备、航空制造为主导的精密制造产业带。
郑漯现代食品产业带:以京广线为主轴,串联新乡、郑州、许昌、漯河等沿线城市,重点依托新郑经济技术开发区、临颍经济技术开发区、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载体,打造“三链同构、农食融合”的现代食品产业带。
向北——郑新高技术产业带:以郑新快速路、S229为主轴,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打造以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现代生物、科技服务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带。
郑焦智造产业带:依托郑焦城际铁路、郑云高速、G234串联焦作高新区、南部产业新城、武陟产业新城与郑州高新区,打造以智能制造为导向的产业发展带。
日前印发的《郑州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规划》,明确了郑州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的目标:到2027年,培育形成2~3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2个世界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3~4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以未来产业为先导、新兴产业为支柱、传统产业为基础”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到2035年,成为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高地。
郑州都市圈产业发展沐浴在春风里,“圈内”城市为打造发展活力强劲、辐射作用显著的现代化“郑州都市圈”相互赋能、相向发展。未来,这里将绽放中部地区崛起、河南高质量发展的“繁花”盛景。
记者 成燕 孙婷婷 文 李新华 图
心通桥日报(5月13日):地铁三号线会展中心站内异味很大 回复:将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关爱妈妈 不止今天——金水区经八路街道开展母亲节主题读书会活动
2024年一带一路“经贸杯”中国·郑州龙子湖学生赛艇挑战赛开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