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体育总局学术部主任崔乐泉介绍,唐代还开始出现了标准的球门,球门上面有风流眼,以队员踢过风流眼,不落地为胜。球门是在中间的,两边人员的站立,有哪些人,每个人员的名称也都有了规定。
汉代时那种两队直接对抗的比赛在这时演变成了间接对抗的形式,场上蹴鞠队员的角色和职责都非常分明。对阵的双方分列球门两侧,在球不着地的情况下,看哪一方度风流眼多,多的一方得的筹数(局)就多。这种间接蹴鞠的形式激烈程度减少了,它强调技巧性,更加趋向于表演的性质。除了这种间接蹴鞠的形式之外,唐宋时期,一种自娱自乐的白打蹴鞠也开始盛行。《水浒传》里的高俅高太尉众人皆知,而他就是一位白打蹴鞠的高手,因为球技高超而得到皇帝的赏识,从而官运亨通,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足球史上最著名的球星了。
这种白打蹴鞠,主要是以踢花样为主,在唐宋以及唐宋以后都非常流行,既可以自娱自乐,也可以分班比赛,因没有球门和场地的限制,所以流传最广,是我国古代民间最受欢迎的一项运动之一。白打蹴鞠强调踢球的花样和动作,蹴鞠者可以用肩、胸、背、头、腰、腹、膝以及小腿、脚面、脚尖、脚跟等部位进行控球,宋朝人还给一些蹴鞠动作取了许多好听的名字,如“燕归巢”“斜插花”“风摆荷”“叶底摘桃”“玉佛顶珠”“双肩背月”“拐子流星”等等。就像今天的足球明星是足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在宋代,蹴鞠行当也涌现了大量的知名人物。《武林旧事》里记载,当时皇宫宴会上的踢球名手有苏述、孟宣、张俊等;在市井小巷里踢球的艺人有黄如意、范老儿、小孙等,其中,最
著名的是那个受宋徽宗宠爱的高俅。
宋代是蹴鞠发展最为鼎盛的一个时期,其中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出现了全国性的蹴鞠行业组织“齐云社”和全国性的蹴鞠比赛“山岳正赛”。
齐云社又叫圆社,类似于今天的中国足协,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专业组织。齐云社是对外的正式名称,圆社则是自己人之间亲切的称呼,在当时还流传着“不入圆社会,到老不风流”的说法。齐云社一项重要的职能就是组织全国性的比赛,“山岳正赛”就是齐云社组织的,每年举行一次,目的是对蹴鞠艺人的水平进行评价和考核。比赛时,通过二人白打蹴鞠的方式确定艺人的技术等级,裁判则由齐云社派人担任。在魏晋南北朝以前,鞠都是实心的,在皮制的球中间塞满毛发,这种实心鞠弹跳力不大,踢得也不高。到了宋代,鞠的制造工艺最为先进,与以前相比,不仅片数增多了,而且缝制方法也发生了改变,球壳表面不露线角,采取内缝的方法,也就是缝好后再翻转过来。
( 作者:
张墨宁 刘秉果 汪毓楠 王天挺 汪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