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精华推荐 > 本地新闻

青铜器制假重灾区洛阳烟涧村:假货翻模上锈成"真品"/图

2012-04-06 08:36:12 来源: 新京报
字号  

3月27日,77岁的方兴庆倚着墙根晒太阳。抛光机和电焊发出吱吱的声响,扰了他的清静。

这声响来自身后的仿古青铜器作坊,已伴随了烟涧村一二十年。

东汉马踏飞燕、东周天子驾六、战国方鼎、春秋莲鹤方壶……一件件仿古青铜器从烟涧村的家庭作坊走出,销往全国及多个国家。

身材消瘦的方兴庆,是烟涧村的“青铜器之父”,是仿古青铜器的创始人,村民们说,是这个当年倒卖古董的人,无意间改变了烟涧村的命运。

方兴庆最早从仿造古铜镜起家,进而引来全村三分之一的农户效仿。烟涧村距洛阳市区约70公里,村民3700多人,近1000户。鼎盛时期,村里有300多家仿古作坊,能做1000多种青铜器。

作坊主们相继盖起了小楼,开上了轿车。部分作坊从民宅搬进工厂。烟涧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这些仿古青铜器中,有的被以工艺品出售。也有难以计数的“烟涧造”,曾经或正以很高的身价,成为文物收藏者的“至宝”。

银匠、木匠和古董贩子

一个古董贩子、一个银匠和一个木匠,走到了一起。这个三人“科研小组”,后来带动了一个村的产业

方兴庆上了年岁,仿造青铜器的手艺也撂了十几年了。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行当。

人聪明、手巧,懂赚钱的道道。方兴庆是村里的精明人,也是几十年前村里的有钱人。

上世纪70年代,当村里人还在吃大锅饭,因为少记了一两个工分而愤懑时,方兴庆已做起了一桩秘密生意,倒卖古董。

那个年头,倒卖古董一旦被抓到,轻也得进牢狱。

上世纪80年代初,一次偶然,方兴庆收来了一面残破的青铜古镜。为了卖出价钱,他要修好它。

刘克铎是村里的老银匠。造银器,修残补缺。这一次他要跨界,修一次铜器。

方兴庆和刘克铎花了很大力气,边研究边修复铜镜。这时候,他们想的不再是倒卖古董,而是仿造。

路治群是个木匠,当年只有十八九岁。虽然历史的时间表进入了改革开放,但他每天的工资仅两块钱,是重体力活。

他等来了方兴庆。

方兴庆拿着修好的铜镜,想让路治群在木头上抠出个铜镜模子。同样一块古铜镜,哪怕是晚清仿制品,“你卖给我赚一两百,我卖给他还赚一两百,不行咱们做一个试试”。

一个古董贩子、一个银匠和一个木匠,走到了一起。他们也没想到,这个三人“科研小组”,后来带动了一个村的产业。

秘密工作开始了。

关门、上锁,躲进红薯窖里,烧炉也在晚上。

方兴庆认为,造铜镜,源于他的聪明,“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巴掌大的铜镜也没有太多纹饰和工艺。第一块铜镜仿造了出来。

那时没有抛光机和气焊,打磨铜镜全凭手工。工具是锯条和细砂纸。“要打磨好几天。”方兴庆说,当时一年造不了十几个,一个的卖价不过七八元。

仿古,最关键的是作旧,也就是给新铜上锈。

硝酸能使铜溶解,化肥能让金属生锈。“科研小组”的理论精髓里,一半是手艺,另一半是务农经验。

方兴庆做锈的方法不繁琐。先在铜镜上抹一层硝酸,然后塞进叫碳铵的化肥里。三五天后捞出来,铜镜上生了一层蓝色的锈。接下来,用混合调制的酱油醋喷洒,或在泥汤子涮一下,锈就变成了绿色。

也有村民见到,有人将仿品丢进过粪坑浸泡,以此上锈。

[作者:  编辑:刘丽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