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全国各地采取了多种举措来治理报刊亭,从这个现象可以看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关于报刊亭的去留确实存在不同的声音。这次郑州市对全市报刊亭实行“退路进店”制度再次掀起了人们关于报刊亭去留的新一轮讨论。
有人把报刊亭看成是一种文化符号,甚至是文化载体,担心报刊亭的拆除会影响一个城市文化的传播。在我看来,这种担心完全是没有必要的,事实上,报刊亭只是文化的一种传播渠道,而渠道是具有多样性的。一个城市的文化不会因为报刊亭的消失而停下发展的脚步,反而会通过报刊店、报刊栏等其他传播渠道继续繁荣发展。只是出于习惯,我们对报刊亭尚存眷恋,但是我们的眷恋不能阻碍城市发展的脚步。流动商贩走进商店,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老城区、旧街道的改造,是城市发展的需要;到如今报刊亭的逐渐消失,也是城市发展的选择。即便是怀念,我们也难以听到小贩走街串巷的吆喝声;也难以看到未经改造的老城区、旧街道的再次兴盛。不同年代的人们拥有着不同的城市记忆,这正是时光的可贵之处。
也有人说报刊亭“拆亭进店”是畸形的城市美学。然而在我看来,城市的美不是一成不变的,50年前,阁楼、四合院、红砖瓦房是美的,50年后,社区、霓虹灯、高楼大厦也是美的。我们要感谢美的标准一直在改变,才让我们没有一直生活在山顶洞里。因此,报刊亭被拆除既不是城市美学的畸形,也不是城市洁癖作祟,而是符合了“旧事物必然被淘汰”这一铁的发展规律。正所谓不破不立,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社会就是在争议与变革中前进,落后的事物必将湮没在历史的车轮下。
(网友:蜀道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