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块融合”,打破执法怪圈
“问题在第一时间内解决是网格化带来的实效”
“滴滴……滴滴……”随着提示音一声声地响起,建设路街道“社会管理网格化服务中心”的信息平台上跳出了一条信息:“前进路50号院7号楼总电表烧坏,引起大面积停电!”两分钟后,三级网格长菅红军就收到了“指挥中心”发来的紧急呼叫:“立即前往解决”。他与纺织器材厂联系,及时进行维修并更换了电表,恢复了供电。
“居民遇到问题在第一时间内回应并解决,是推出网格化服务带来的实效。”建设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焦健介绍说,数字化服务平台可实施24小时监控制度,实现区、街道、社区和基础网格多级联动,随时查看、交办全区所有网格记录的居民服务诉求与走访办理情况。通过整合辖区内各种资源,对突发事件能第一时间掌控、上报,并快速、果断处置。
康乐街5号院1号楼的居民向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中心医院从去年11月份施工建房,影响居民采光和堵塞院内排水口等问题,双方产生了严重纠纷,多次协商无结果,导致居民到市信访局上访。后来此事被中心医院社区第二网格长刘伟胜日常巡查时发现。经过社区和办事处负责人两天的走访,网格长召集居民、院方、社区三方一起协商,矛盾得以圆满解决。
在建设路街道,类似这种职能局委和街道、社区的“条块融合”,为群众排忧解难的事不胜枚举。记者了解到,由于位于市区中心地带问题繁多,但社区没有执法权只能劝阻,只能向街道反映。街道再找有关部门协调才能解决,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怪圈”:社区有发现问题的条件但无执法处置之权力,“看得见但管不了”;执法部门力量不足,不能全覆盖履职尽责,“有权管但看不见”。现在,有问题可直接向职能局委下派干部反映,既方便又快捷。
以前我连社区干部都不怎么认识,办事更不知道找谁。现在好了,遇到难事,我们打个电话就能搞定。
——建设路街道社区居民 张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