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浙江杭州市民倡导在台风天停止叫外卖(图)

2012-08-09 09:45:00 来源: 钱江晚报 
字号  

  从一纸放假通知,一场未雨绸缪的会议,一条及时温暖的短信说开去

  “海葵”过境,杭城不过“皮外伤”

  有这样一条留言温暖人心:“送奶工叔叔:台风来了,今天牛奶不用送了,明天一并送来吧。”

  有这样一个场景让人安心:昨天傍晚,“海葵”离杭,临近雷峰塔的西湖湖面婉约宁静。不远处一对卷起裤腿的情侣,身穿雨衣,十指相扣,小雨中漫步。

  也许是巧合,2012年和1988年,在两个龙年的8月8日,杭州都迎来了一场台风。只不过1988年的杭州损失惨重;而2012年的杭州举重若轻,如太极高手般卸去气势汹汹的海葵巨力,偌大的杭城,疾风骤雨中只倒了少量的树和广告牌,尚无人员伤亡报告。

  海葵浩浩荡荡地来,却悄悄地走了。打赢了这场抗台之战的杭州为何只受“轻伤”,我们从一则放假通知,一场未雨绸缪的会议,一条及时温暖的短信说开去——

  一纸温暖的放假通知:赢了口碑,降了风险

  8月7日,“海葵”影响杭州的前一日。明天上班怎么办,车子会不会被淹,人会不会被刮倒?一系列问题让许多人都在微博上表达着自己的担忧、焦虑:“听说这次台风比1988年的台风还要厉害。”

  但当天下午,一条微博开始流转:“8月8日,杭州可放假一天。”当天晚些时候,这条微博上的消息被证实。杭州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发出紧急通知要求:为减少人员流动,除防台工作直接相关部门单位外,其他机关、企事业单位在确保24小时值班并留足够防台救灾工作力量的前提下,其他人员8月8日可停工放假。

  一纸全民假条,让担心着第二天上班“惨况”的杭州人放下了心,也让许多尚未接到“放假通知”的外地网友一边大赞杭州的人性化,一边各种“羡慕嫉妒恨”。

  昨天的杭州街头,人稀车少,市民非常配合政府的提示,呆在家里,尽量不出门,街上许多店铺是关门状态。

  马路上车辆稀少,行人寥寥,大大降低了风雨中意外事故的发生概率。而网上更有杭州市民倡言宅男宅女们:今天要尽量不叫或少叫外卖。

  同样的场景还在浙江省内的台州、宁波等地同时上演,就像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政府区长吴胜武在微博上说的那样:你早上觉得出行困难时,请一定不要出门。什么考勤打卡,什么扣奖金,让它一边去吧。生命才是最可贵的,和家人一起呆在家里,不用让别人来救援你,就是最大的贡献。

  一场场未雨绸缪的会议:让杭州防台多了胜算

  海葵来袭前,杭州要做的事很多。

  这段时间一直通过电视了解“海葵”动态的市民倪先生说,以往总是觉得开会很无聊,但这次在电视上看到市里面这么密集地开会,全是讲台风的事,还是觉得很踏实。

  8月5日,面对离杭州千里之外的“海葵”,杭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以下简称“市防指”)就已经作出了防御部署,当天下午5点,启动防台Ⅳ级响应,下发防御强热带风暴(海葵)的通知。

  8月6日,杭州市委、市政府再次在市防指紧急召开防御台风“海葵”紧急会议。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坤明,市委副书记、市长邵占维等杭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纷纷作出部署。

  于是我们看到了:在今年台风来袭之前景区内3000多棵高大树木都进行了加固支撑;当天杭州市建委下发通知,次日中午12点后,所有工地停工;地铁工地也立下军令状:地铁1号线处于关键时期,绝对不能进水。

  一个个未雨绸缪的会议,催生了一道道提前筑起的防线:各类重点工程加强了防护、城区的树木开始加固,市民开始调整出行计划……

  同时参加了88台风和“海葵”抗台救援的杭州交警张谆说:“台风要来,我们没办法阻止,但预案很及时很充分,我们提早做好了应对,拆除可能掉落的标志牌,通过媒体公布了易积水点,派人在危险路段值守,各种措施到位了,自然就有底气了。”

  一条条及时的短信:让市民对海葵“了如指掌”

  另一个温暖的记忆,是杭州市民对“海葵”的“了如指掌”。

  8月3日,当人们还在关注“达维”、“苏拉”双台风正面袭击华东的消息时,“海葵”其实已悄悄生成。

  但当它还没有成为台风时,杭州市民已经知道了它的动向。

  这次“海葵”正面来袭,气象部门及时发布和传播了台风预警信息,除了广播、电视等传统手段外,网站、微博等新兴媒体更是发挥了大作用,气象部门同通信部门联手,实现预警短信全网发布……有了这些手段,预警信息可谓铺天盖地,为防灾减灾立下大功,而1988年7号台风来袭时,那个时代还没有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每天三次预报只能靠广播电台播出。

  省气象局工作人员说,我省建立了应急预警短信全网发布机制,在省应急办统一协调下,8月7日16时起,电信、移动、联通面向台州、宁波、舟山等9个市手机用户全网发布“海葵”台风预警短信。

  于是,我们的手机上收到了一条又一条及时的天气信息,电视屏幕上刷新着一段又一段提醒信息。此外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老百姓不再被动地接受气象部门的预警,而是主动地获取气象预警信息:这次“海葵”影响全省期间,浙江天气网点击率突破千万,其中台风专题点击854.3万人次。

  微博时代,全民抗台的特点更是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浙江天气网微博信息更新126条,被转发3220次。还有一些气象工作者在微博上不断发布最新动态和预警信息。(通讯员 李朝秀 记者 刘焜 逯海涛/文 梁津铭/制图)

  24年看一座城市的成长

  “海葵”终于离浙江而去。

  相比“88”台风,“海葵”无论声势还是风力,都与之旗鼓相当,甚至有过之而不及,但风雨中的杭城,以一种坚盾的姿态,拒绝24年前悲剧的重演。

  24年前,留在老杭州记忆中的最深刻的片段,莫过于台风过境后那面目全非的西湖——当时的西湖景区光公园里的树木倒伏就达到了4800多棵,而这次“海葵”过境,整个西湖景区只倒下了52棵。

  台风是一场不带任何情面的,没有剧本、导演和角色的真正的应急演练,是对城市管理各环节的科学检验。相关部门平日里制定的应急制度细不细,安全措施执行得到不到位,应急演练实施有没有效果,都要在疾风暴雨中接受考验。

  从4800到52,跨越了两位数的数字变化,是这个城市24年来累积的进步:

  1988年的台风快进快出,气象监测手段跟不上它的变化,于是仅仅一天多的时间,杭州人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24年后的今天,我们的气象监测对“海葵”从生成那天起就有了密切监测,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均可全盘掌握,甚至已能轻松地调侃它为“最帅的台风”。

  监测手段的创新,固然是改变的契机,但更重要的是对于台风,24年来政府在防台理念、应急机制上的更加成熟。以前是抗台,现在更多是“避台、防台”,不再是人定胜天,而是“以人为本”。有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才有了“做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的决策勇气,才有了“不死人、少伤人”生命至上的救助前提。

  为防范台风“海葵”,杭州市如临大敌,3000工地一律停工,近20万工友连夜转移到各个安置点;一纸放假令,让兄弟城市交口称赞,也让更多行人规避了出行的风险。

  更多的防台措施有条不紊进行着:西湖抽水,虚位以待;行道旁的树木,几乎都用三角钢加固;路边危险的广告牌一律拆除;几乎每个社区门口,都贴上防台通知,广播中,电视里,手机上,来自各方的台风预警信息轮番传递;哪怕在看奥运,大屏幕下方的滚动字幕也都是“海葵”最新动态以及需要注意的温馨提醒。

  ……

  尽管“海葵”没有想象中强烈,但这些措施都保证了防患于未然,也让“海葵”过后的杭州,相对平静。

  这些点滴的背后,是政府公共应急机制在高效运转,是全社会防台意识在一步步树立。

  一位住进安置点的临安村民说,我现在感觉很安全。

  在天灾面前,最难得的就是这种安全感。(张彧 肖菁)

[作者:张志刚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