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岭南写真:粤东客家民间艺术杯花舞创新焕生机

2012-08-25 16:15: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字号  

  中新社梅州8月25日电 题:粤东客家民间艺术杯花舞创新焕生机

  作者 杨草原 唐林珍 黄佑鹏

  客家姑娘们手拿着小巧的“伯公杯”,伴随着轻盈优美的舞蹈,轻轻敲打,杯声阵阵,时而悠扬,时而清脆。如此独具风情的舞蹈便是在粤东客家地区兴宁市流传了150多年的民间艺术杯花舞。

  由于不断创新,以及艺人薪火相传,兴宁杯花舞历久弥新,如今更是在民间与艺术舞台上大放异彩。

  走进兴宁市文化馆,阵阵清脆的杯声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迎面飘至。在文化馆二楼的舞蹈室,20多位姑娘正在练习杯花舞。“我们练习是为了迎接即将在梅州举行的首届世界客家文化艺术节。”,舞蹈教师、杯花舞项目传承人、兴宁市文化馆馆长刘利娜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

  作为杯花舞项目传承人,刘利娜一年到头都很忙碌,“在政府的扶持下,我们现在正免费培训杯花舞艺人,而由于杯花舞近年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人喜欢学习杯花舞。”除培训外,兴宁市文化馆杯花舞蹈队每年需要参加各种演出100多场。“很忙但也很开心,看到杯花舞这么富有生机,再累也觉得值得,毕竟杯花舞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刘利娜说。

  兴宁地区的杯花舞,最初源于独特的道教舞,后来逐渐流传民间,成为粤东特有的客家风情舞蹈。

  “‘杯花’原是清代在兴宁流行的道教中的法事舞蹈。道士在表演时是用五句板说唱的竹板进行击拍的,100多年前,道士朱官祥对‘杯花舞’进行改革,以兴宁产的白色瓷质‘伯公杯’代替竹板,使节奏更多样,声音更清脆,富有技巧性,成为独特的舞蹈道具,一直沿用至今。”刘利娜说。

  2007年,杯花舞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08年,兴宁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杯花舞之乡”。

  与许多民间传统艺术一样,杯花舞曾面临传承瓶颈。上世纪7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时尚的、流行的艺术形式催生出诸多娱乐方式,使得杯花舞的演出市场急剧萎缩,而艺术传承的青黄不接则把杯花舞拖入了传承困局。

  困境迫使兴宁杯花舞走上了创新的道路。“自改革开放来,我们兴宁的杯花舞艺人就没有停止过创新的脚步。”刘利娜说,首先在歌词方面,与时俱进,贴近百姓生活;在道具方面则对“伯公杯”进行改革,杯底部留一个小孔,用松紧带套住拇指和中指,表演时杯子不会掉下来,使杯花舞更富有技巧性,表演更加灵活;在舞蹈动作方面更是用流畅的舞步,巧妙的构图,多变的节奏,大胆的创意,带给观众高尚的艺术享受。

  “近年来兴宁市政府高度关注杯花舞的传承和发展,每年以财政拨款予以支持,这也是兴宁杯花舞得以传承、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刘利娜说。

  创新给杯花舞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近年来,兴宁市创作的《明月照山乡》、《杯声阵阵》等杯花舞在国内屡获大奖。同时兴宁的杯花舞蹈队的演出不断增多,除在国内演出外,还频频受邀到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演出。

  “我现在一点也不担心杯花舞后继无人、失传了。”刘利娜说。如今,兴宁拥有24支表演队,常年活跃在校园、社区和广大农村。同时一大批杯花舞艺人免费在全市28个镇的学校、农村推广和排练杯花舞,杯花舞的明天会更好。(完)

[作者:杨草原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