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第12届双年会在武汉召开。陈若曦、施叔青、严歌苓、张翎、尤今等百余位来自10多个国家的女性作家聚首湖北,纵论女性文学创作话题。一班名女人,上演“文学大戏”,笑谈各自的创作以及来湖北的感受。谈及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这一热门话题,她们很激动:“希望莫言是一座里程碑,而这座碑的后面有更多的风景。”
谈莫言:一座里程碑,诺奖填空白
诺贝尔文学奖新鲜出炉,有文学的地方,怎能缺少“莫言”这个名字?
施叔青抢先说,当年在香港举办一些文学活动,邀请中国内地的作家参与,有史铁生、残雪、韩少功等,莫言也在其中,“那是1985年,莫言还很年轻。那时我对中国民间艺术很感兴趣,莫言邀我去他老家高密,剪了一堆剪纸给我——现在应该都升值了!”
在鲁迅文学院作家研究生班里,严歌苓和莫言是同班同学,去年又曾有她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传闻,所以昨天严歌苓就莫言获奖一事,至少六七次发表了看法。“应该向莫言大哥说句祝贺!”她认为,莫言的获奖填补了中国在诺贝尔奖上的一个空白。
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原著作者张翎则表示,诺贝尔文学奖引起的争议,超过了文学本身,这个奖项有一种探讨精神,在不同文化、国度之间“走钢丝”,探讨新的可能,“莫言的获奖,为这个奖开辟了新的视野,希望他是一座里程碑,而这座碑的后面有更多的风景。”
谈新作:作者很温柔,题材很阳刚
作家聚首,当然离不开创作话题。虽为女性作家,但她们关注的题材,却是厚重而现实的。
新加坡作家尤今以散文著称,她的新作的主题是“父亲与我”,因为她的父亲是一位抗日英雄,前半部写父亲的抗日,后半部写她与父亲的关系,以及自己的成长历程;严歌苓搬入了柏林的新家,现在打算写一部中学生的小说,“已经在中学蹲了好几次点了,写了一部分,所以大家可以在网上看到一篇《老师好美》的作品。”
张翎年内要将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原著《余震》扩充成一部长篇小说,还要以女人生孩子为题,勾勒三代女人在一个极限环境中分娩所产生的阵痛,其中既以抗战为背景,也以9·11为背景。
施叔青习惯了写大部头的历史小说,两年前曾经“被封笔”的她,现在又“蠢蠢欲动”,表示要以佛教为题材,回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和融合,“这是一个充满野心的创作,很难写。它是一个从今到古、东西文化交融的作品,时空交错,会很好玩。”
谈湖北:喜欢湖北人,醉心楚文化
这次双年会在湖北召开,作为主办方之一,湖北省作协主席方方给作家们布置了一个“作业”:写写湖北。
提起湖北,陈若曦最有感触:“上世纪90年代来湖北投资,结果亏了本呢!”她笑言,这次来武汉开会,讨论文学的氛围很好,“把以前的投资赚回来了!”她与严歌苓一样,都打算写湖北的见闻。张翎则想写湖北人,“湖北人特别自然、敢爱敢恨、浑然天成,形容词特别少,动词特别多,很有特点!”施叔青则把“楚文化”挂在嘴边,“我第一次来湖北就为看编钟,楚文化太伟大了!我的个性属于浪漫的,现在又在画国画,湖北出土文物中那些线条图案真是太漂亮了,应该大大发扬!”(记者范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