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图说天下

盘点写作致富的作家 莫言诺奖获奖金938万元/组图

2012-10-15 06:35:58 来源: 人民网-理财频道
字号  

  首次投稿就发表第一笔稿费买了化肥

  到了高中,张绍民的阅读更广阔,学校旁边有租书店,他省吃俭用,攒够钱就租书,他说:“现在说起来这件事,我还有些恼火,书店老板太黑了,他把厚厚的一部《天龙八部》,硬是拆成三部,让我看一本书,花三次钱,不厚道啊!”

  高中一年级下学期,学校有爱好文学的同学组织出版一本刻蜡纸的油印诗歌刊物《极光》,刊物主编是喜欢诗歌的物理老师谢应科。张绍民的写作生涯,就从这份简陋的油印刊物起步,很快他成了明星作者,他这样写雨:“闪电怀孕了/生下一场雨/她的孩子顶天立地”;他这样写甘蔗的甜:“水在甘蔗那里/过上了甜蜜的日子”;他这样写飘零的落叶:“树叶从树枝上跳下/边跳边说/我下来啦”;他说“旋涡/是水的戒指”;他说“把饭碗翻过来/就成了一座坟”……

  高考由于分数不高,张绍民通过自费的方式,念了湖南师大中文系。统招生(考上的)和自费生(自费读)在大学的境遇是不一样的,对此张绍民有切身感受。大三那年,他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写了三个自费中文系学生自卑、奋斗、写作的中篇小说,取名《中文系》,投给当时湖南知名度最高的文学刊物《芙蓉》。

  “没想到一投就发表,得了三四百块钱的稿费。”张绍民说,收到这笔稿费后,“全家振奋而狂喜,马上拿去买了自家田地需要的化肥、农药。我父亲写得一手好字,这之后他还时常帮我誊写稿件,誊写好后我再去投。”

  《中文系》的顺利发表,给张绍民以巨大鼓舞,他开始搜罗身边的期刊杂志,《今古传奇》《中华传奇》《中国服饰文化》《女友》……然后根据这些刊物的特点,写不同的题材,有的放矢的投稿,这些作品陆续发表,陆续收到零碎稿费……

  再获一个特等奖73个字的诗换回一辆车

  大学毕业后,张绍民在湖南一家电视台干了近一年,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写稿、洗车、搞卫生、端茶送水、给领导洗鞋子,发觉前途无望,转正无门,单纯靠写作又养不活自己,于是在1997年春节后去了深圳,在一家企业工作,“月薪1200元,自己留200元生活费,其余都寄回老家,支持家里盖新房。”

  1997年寒冬,张绍民应邀参加青春诗会,他脱口而出“闪电不能修改”、“泥土与水已经很旧了”、“水吃到寒冷才会露出骨头”,让不少成名已久的诗人震惊。

  诗会结束后,张绍民在北京转了一圈,觉得天地广阔,决心留下发展,先是在出版社做编辑,学习出版知识,后来自己离职单干,尝试着编辑策划一些书。

  2005年,全国精短文学大赛拉开帷幕,张绍民获悉后,花十分钟,创作一首73个字的诗《从前的灯光》,投了过去:“吹灭掉灯/黑暗就回了家/许多夜里/我们灭灯聊天/节约煤油/话语明亮/那天来客/深冬的黑夜/娘点亮两盏煤油灯/灯光亮出了白天/屋里堆满光的积雪/没有好吃的/娘用灯光/招待客人”。

  “没想到,获了个特等奖,奖品是一辆小汽车。”张绍民说,当年的评委是方方、李锐、迟子建、陈村、周国平、韩少功、蒋子丹,这些作家他“听说过,没见过。”

  手里书稿成堆年入十万仍“叫穷”

  2008年前后,张绍民的出版生意遭遇资金链断裂,外面的欠款也收不回来。

  无奈之下,他回到湖南老家休整,“经常在外谋生的人,回到家里,就像做客一样,似乎有点拘谨,虽然非常熟悉家里,却又有点陌生。原来在家里经常使用的东西,重新拿起,顺手却又有那么一丁点迟疑。家里人把你当作贵客招待。当一家人融为一家人时,你却又要起身,去外面的世界寻找活路。”

  2009年春节后,张绍民返京,靠写作编稿为生。2011年11月,他的最新长篇小说《刀王的盛宴》出版,文化名人邹静之、贾平凹、麦家鼎力推荐。

  “《刀王的盛宴》首印7000册,如果销售理想,明年6月份我能拿到1万4千元的版税,差不多每本书能赚2块钱。”张绍民说,“我写作很勤也很快,现在一年加起来,差不多有十万元收入,相对作家富豪榜上的作家,我是穷作家,但我现在手里有很多可以出售的好书稿,要是有大买家找我,说不定就发达了!”

  刚说完这句,周周就跳过来,摸了摸他的头发,睁大眼睛说,“啊呀!爸爸,你有白头发!”张绍民笑了!

  人与:新书稿费0元

  14年潜心写作 总收入仅够维持新婚生活

  在他面前放着一本崭新的《双岸黄源》,是向军耗费14年心血创作的,出版已10个月,还没有为向军带来一分钱的收益。我问他,这种野心是指什么?他想了想说:“就是要成为大师的那种野心。”

  8年前,作家向军离开老家郑州,跳上火车,到京城寻梦。

  今年4月25日,房东突然单方面宣布,月租1300元涨到1450元。向军带着自己刚刚出版的《双岸黄源》样书和几百本藏书,再次搬家。

  “来北京8年,这是第14次搬家。”向军喝了一口茶,在他面前放着一本崭新的《双岸黄源》,是向军耗费14年心血创作的,出版已10个月,还没带来一分收益。

  第一回发奋图强从倒数第一到重点中学

  向军的童年是在乡下度过的,周遭山青水绿,生机勃勃,堪称孩子的乐土。因父亲在光山县二高当老师,向军上小学四年级时,去县城念书了。第一次考试就成了班上倒数第1名,比倒数第2名还低一大截。

  作业交不了不放学,做错一道题抄十遍。向军知道了不学习的日子不好过,他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半后,他考上县城的重点中学。

  课堂之外,向军习惯独自沉思。放假期间回到乡下,目睹小时候最喜欢的树木被大肆砍伐,记忆中的山鸡和野兔消失不见,许多鸟儿也不见踪影,水土流失让小河由清变浊,县里最大的一条河也被造纸厂污染,热爱大自然的向军如遭电击,“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他想不明白。

  “对我来说,这是精神危机。”高中,向军开始写诗,书写天空、河流、青山、灌木丛、梦……

  他给自己取了一个笔名——“人与”,寓意为“人与自然”,并在诗歌中呼吁大家要有环保意识,爱护一花一草。

  2000年,人与在郑州大学念书期间,废寝忘食筹备近一年,创办了民间诗刊《审视》,他在刊首语中写道:“当我们已经拥有胜利和成功时,还要把失败和不幸承担下来;当我们已经拥有财富和权势时,还要把贫穷和匮乏承担下来;当我们已经拥有尊严和荣誉时,还要把屈辱和羞耻承担下来;当我们已经拥有幸福和快乐时,还要把痛苦和忧伤承担下来……”

  《审视》问世后,在诗歌界引起强烈反响,《诗选刊》、《星星》、《诗歌月刊》等各大诗歌刊物纷纷选发其中的诗歌。

  第一次“写作危机”他带着新书北漂

  关于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从刚进高中到大学毕业,人与持续思考近十年。他觉得自己必须写点东西,否则内心不安。

  如何下笔?人与始终找不到突破口。“对我来说,这就是遇到了写作危机。”

  1997年的夏天,他屈腿躺在沙发上,盯着天花板,突然来了灵感,“一气呵成,完成了第一章的内容!”

  他虚构了一个叫“双岸黄源”(双岸,指河流两岸;黄,指来源于东方;源,指万物的源头)的人,借“双岸黄源”的言行,对思想、知识、技术、女性、雪山、天空、远处的星……一一抽丝剥茧、深入解析。

  人与说,“当时我以为有三年时间,就足够完成这部作品,但没想到,越往后写,感觉越沉重,进度也越缓慢,感觉自己越来越无能为力。”

  大学毕业后,人与在郑州一份行业内刊物当过编辑。

  2003年,人与决定去北京。“我始终觉得北京有一种吸引我的东西,具体是什么我也说不清楚。在郑州我也可以写作,但在《双岸黄源》写作过程中我有深刻的焦虑感,整天沉思其中,却不知道下一个章节何时完成。北京是文化中心,在这个地方,我知道自己的深浅,刚来的时候,我有的是野心,而不是信心。”

  我问他,这种野心是指什么?人与想了想说,就是要成为大师的那种野心。

  第一部作品出版刚够维持他新婚生活

  到了北京,人与的第一感觉是:“北京的阳光与郑州不一样,心里真亮堂。”很快,他找了一份工作,在一家出版公司做编辑,每逢周末就和一些文友聊天。

  尽管挣钱不多,但人与获得了极大的信心。当人与意识到《双岸黄源》的完成,只是时间问题,写作危机就这样过去了,他更平静地面对接下来的生活和写作。“每写一段之后,我的内心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快乐,这也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体验之一。”

  在北京,人与写出了《双岸黄源》最为重要的一些章节。写到20万字的时候,人与将《双岸黄源》拿到复印店打印装订了10本,送给朋友翻阅。

  《双岸黄源》很快就在京城文化圈内流传开来,著名环保人士叶榄看到后,找到人与住处,与他彻夜长谈,不久甚至出版了一本专著《生态和平在千年的转折点上》,专门分析评论《双岸黄源》……

  2010年,《双岸黄源》中的部分内容在改名《智慧国:双岸黄源如是说》后得以出版。但在人与看来,这部作品还远未完成,他会继续写,让“双岸黄源”走得更远。就像书中所写“我要去耕耘人类的清晨,使人类成为一个全称。”

  今年,人与和追求了6年的女孩结婚了,“呵呵,这就算是解决了感情危机!”接下来,他要解决生活危机,“毕竟是有家庭的人了,不能光想自己。”

  人与算了一笔账,他和新婚妻子菲儿在北京的生活成本,今年将近3万元,而他的工资加稿费,一共不足5万元。“如果在北京发展得不是很顺利,那我们就回到郑州,找一个比较固定的工作,挨着父母生活,也不错。”

  采访结束后,我们一起离开咖啡厅,经过一片绿化带,人与说,自己平时走在路上,看到树,看到花花草草,会觉得无限亲切,“我对它们有一种特殊情感,感知它是伙伴、朋友、战友,是一种恋情,也是一份希望,它们的世界会给我们未来……”

  每当到了秋末冬初,“看到工人粗鲁地铲草剪枝,我就有骂人的冲动。”他挥了挥拳头,指着绿化带叹息,“本来这些植物还可以生活至少一个月,到冬天自然枯萎,可是那些无知的人,非要提前结束它们的性命,损人不利己,何必呢?!”

  当人与发问时,他和《双岸黄源》的主人翁“双岸黄源”一样,让人起敬。

[作者:  编辑:徐珂]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