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演员的品牌号召力
——《二次曝光》的营销范式
作者:成长
《二次曝光》已是李玉与范冰冰继《苹果》 《观音山》后搭档合作的第三部影片,在近年来的中国影坛中,这种导演与演员之间的默契显示出一种难得的欣喜。当众多导演和演员还在不断通过一部部影片来校正自己、寻找知音、修炼更为成熟的表达风格和配合机制时,李玉与范冰冰已经在中国电影坐标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对于一位致力于文艺片创作又不放弃对票房争取的女性导演来说尤为不易,《二次曝光》在金秋的银幕表现足以说明,李玉与范冰冰在这种日臻成熟的合作机制下踏出了更为坚实的一步。
《二次曝光》身披“幻觉型电影”的外衣,以低成本的制作规模跻身竞争激烈的十月档期,起初并不被看好。熟知范冰冰前作的观众很容易从前期的宣传中看出,这部影片无外乎又是范冰冰的一场个人秀。被贴上“个人秀”标签的影片固然可以凭借影星的影响力吸引数目可观的拥趸,但同时也容易让那些对此影星并无好感的观众心生厌恶,进而对影片真正的水准产生质疑。因此,对于一部有着鲜明的明星卖点又致力于在商业院线有所收益的影片,影星不能成为全部的保障。 《二次曝光》因而在类型上寻找了巧妙的空间。实际上,所谓的“幻觉型电影”本身就是一个生造的概念,不过是将影片情节的核心要素“幻觉”提炼了出来,成为贴在自己脸上的标签。而整部影片中,融合了悬疑的成分、惊悚的效果、心理的因素以及情感的串联,在类型上的模糊性,反而成为吸引观众的一个理由——他们太想知道影片究竟讲了怎样的故事。
而对于影片的核心竞争力——故事来说, 《二次曝光》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在影片前半段,编剧花了很大力气,讲述了女主角宋其如何因为自己的闺蜜与男友私通而杀死闺密这样一个平庸且狗血的故事。在宋其误撞死警官之后,她向警局打去电话准备坦白一切,编剧则在此处突然将之前的叙事全部推翻,将之归为宋其幻象中的假象,之后通过一个日记本娓娓道来的往事才是真实发生在宋其生命中的人物和事件。一个因为童年目击死亡遭受阴影并在成年后易于产生幻觉的人物逻辑就此仓促地搭建了起来。表面看来,叙述者似乎营造了一种悬念迭生的感觉,实际却难以经得起推敲。影片前半段一连串具体的事件在没有多少铺垫的情况下,忽然就被以“幻觉”的理由全部推翻,归为不存在的假象,真实情节又再起炉灶,这实在难以令人信服——幻觉的力量乃至于此乎?一个在影片中长期与女主角同居、共事的男友说不存在就不存在?杀人、毁迹、埋尸、逃跑、撞人等这样具体的行为怎可能被幻觉构想得如此清晰如真?这都未免编织得太过草率。须知,电影的情节需要严密的逻辑来建立它的信服度,幻觉不能成为解释一切的良药, 《二次曝光》找到了一个巧妙而吸引人的切入点,却没有能力讲好一个完整可信的故事,不得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好在,范冰冰出色的表演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影片在叙事上的缺陷,范冰冰饰演的女主角宋其,其职业是一名整形医生,目睹了一个又一个在外貌上“变异”的整形者,这就为她心理上的“变异”提供了理由。在宋其“杀死”闺蜜后,她的心理处于极度紧张和脆弱的状态,范冰冰恰如其分地演绎了这种微妙的心理——既佯装镇定,又六神无主。导演采用了大量晃动的拍摄和夸张的影像语言渲染了心理情绪,范冰冰在美丽干练的医生与神经质般的谋杀者之间来回切换,忧郁的神情和迷离的眼神流露出无尽的凄惨之美,在彰显其个人魅力的同时,也在其业已稳固的表演风格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二次曝光》作为一部3500万元的小成本影片,在十月档期能够斩获超过一亿元的票房,其商业上的成功不可否认。实际上,《二次曝光》也成为同期上映的唯一一部赚钱的国产影片。可见,尽管《二次曝光》在影片本体上尚有诸多问题、尽管它的故事依然逃脱不了机械移植的模式化套路,但在一味迷信大片的国产电影热潮中, 《二次曝光》似乎可以为我们带来一些冷思考——它是否可以成为一个范式,既拥有足够的吸引力让观众在影院坐下,又具有足够的驱动力创造商业价值。这样的范式,既是导演、演员品牌价值的体现,也是二者保持长久合作与默契的基础。
其实, 《二次曝光》的故事并不难模仿,而且极易被超越,大多数走入影院的观众实际上并不纠缠于故事合理性的推敲,故事的细节也很快会被观众忘却,他们在乎的是影片的整体品貌是否合乎自己的口味。鸿篇巨制的大片可望而不可及,而《二次曝光》这样的作品在演员个人魅力、影片整体风格和商业现实利益之间实现了较好地融合,或许可以成为更多青年导演开拓电影之路的一种参照。其些许缺失,也为后来者的进步提供了长足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