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百年芯子灯表演遭遇困境:费用高 有风险 传承难

2012-11-01 16:22:00 来源: 济南时报 
字号  

五峰山街道办事处东菜园村芯子灯表演队正在演出 通讯员赵百艳 提供

  “锣鼓喧天庆元宵,芯子杂耍闹花灯”,在长清区五峰山街道办事处东菜园村流行着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 芯子灯,传承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芯子灯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祭祀性民间舞蹈形式,参演人数多达数十人,由七八岁的孩童负责“踩芯子”,以扮演、造型和技巧取胜。2011年,东菜园芯子灯被列为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日,记者采访到芯子灯传人邓德清。

  表演形式多样,但鼓点单一

  芯子灯的传人邓德清今年已经74岁了,他告诉记者,大概在一百多年前,他的祖父前去章丘打铁,从那带回了芯子灯的玩法。据说,芯子灯最早起源于明朝,来源于颤轿的启迪。起初人们为了驱逐邪魔祈求吉祥,将男女儿童装扮成神话中的天神形象,在扎制的平台或方桌上移动,后来逐渐演化成一种文化娱乐形式。

  芯子与轿子有点相似,其芯底是一个由正方形的木质框架构成的,四周根据芯子的内容不同彩饰成亭台楼阁、山川石桥、花卉彩云等,也有用高档丝绸刺绣成各种图案的。底座里面非规则地排放着大小不同的石块,起到增加芯底的重量和调节芯底平衡的作用。从底座中央通出的是一根直径约3厘米的铁条,铁条由下而上沿着表演者的身躯从手部伸出,延伸至上边表演者的腿、腰部等。从手部伸出的铁条装扮成树枝,酒杯、剑尖、花束等道具。小孩的腋下及腰部被护杆撑起,以确保安全,芯子抬起后护杆将被拿开。

  芯子灯表演主要分为扛芯子和抬芯子两种形式。扛芯子为一人一扛,表演者绑上铁制道具,用肩膀、头顶或者背部扛着三米多高的铁架,铁架顶端向两侧伸出分支,用以固定在上面表演的幼童。因为支架从衣服领口或袖口伸出,好像爆竹的芯子,所以老百姓称之为“芯子灯”。抬芯子表演则分为3层,以木质方桌为底座,上边固定一个或几个小孩,抬者为4人。芯子表演时,二层为较大的幼童,装扮多以古装戏为主,幼童挥动双臂,跟随前面的指挥表演简单的舞蹈动作;三层表演者则需巧加装扮后,站在镜沿、荷叶、发髻上等,让旁观者疑为假人。芯子灯以大人身体各部位扛着幼童,随音乐鼓点表演为主要特色,常扮节目有《红娘》、《逼婚记》、《西游记》等8种。

  伴奏锣鼓是民间艺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芯子灯表演中,同样需要锣鼓伴奏来烘托气氛、掌握节奏。据介绍,芯子灯表演时,通常使用2-8面直径为1米、高为60厘米的鼓,再配以锣、钹、昂锣等伴奏。常用的鼓谱有《二鼓通》、《八步凑》、《八阁穗子》等。

  邓德清介绍,芯子灯表演时,扛芯子灯的人必须合着鼓点颠碎步,还要按照阵法路线走,有时还走两三步往后倒一步。“一般分为四柱子阵、十字梅花阵、单勾阵、双勾阵、七星阵、四门斗底阵、八卦连环阵等7种阵法,但是鼓点没有任何花样,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三拍鼓点。”邓德清说。

  真小孩出演引来关注

  邓德清告诉记者,每次表演前都要在全村范围内精心挑选出担任“踩芯子”的孩童,一般为七八岁的小孩,要求是既要扮相俊秀、机灵、漂亮,又要体形轻巧。同时,参演孩子还需吃苦耐劳,因为孩子表演一回得大半天时间,中间饿了只能用小竹篮给他们递一些奶糖和鸡蛋之类的食物,但不能喝水,因为演员无法如厕。“毕竟还是小孩子,要让他们听指挥,还得用吃的哄他们,”邓德清说,“表演时,小孩的家长都会一路跟随。而且每次表演结束后,踩芯子的小孩腿都变得麻木了,需要父母抱着。”“每当芯子灯走在大街上时,都会有很多人蜂拥过来观看,其中很多人都因好奇是不是真小孩在表演而前来观看。”邓德清介绍,1995年,他们曾经在济南市植物园参加全市的元宵节汇演;1998年,他们受邀前往德州齐河演出;几乎每年的正月十三他们都会在长清区体育馆表演。

  费用高,有风险,传承难

  据介绍,芯子灯表演参演人数众多,每次上场人数多达近50人,再加上抬芯子等的轮班人马和保护人员,每次表演需出动一百多人,服装费用高达1万多元。再加上人工费用等支出,每办一回演出都需耗费2万多元。邓德清介绍:“目前,芯子灯传承也正面临困难,一是虽然我们已经采取了严密的保护措施,但是小孩站那么高还是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要出演必须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以及家长们的首肯;二是演出人员多、费用高,不利于传承。目前,真正懂芯子灯艺术的也就剩下两三位老人,其余人几乎都是半懂不懂。”

  (翁利丹)

[作者:于晓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