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战地统帅
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彼得雷乌斯第一次参加实战并崭露头角。初期,时任第101空降师师长的彼得雷乌斯率领部队,作为第五军的开路先锋,历经卡尔巴拉、希拉和纳杰夫等多场恶战,打开了通向巴格达的道路,为保障整个进攻部队的运输线立下了汗马功劳,并因在驻地战后重建、保障权利移交等任务中的出色表现而被晋升为中将。
2003年8月,他率部进驻摩苏尔,面对当时政府瘫痪、经济停滞、暴乱不断的不利态势,彼得雷乌斯派部队进驻社区,努力阻止暴力流血事件发生,恢复城市供水、用电,确保医院、学校正常运转。不到一年时间,摩苏尔成为伊拉克战后仅有的一个相对和平繁荣的“亮点”。当年《时代》杂志以他为封面,报道他的文章标题十分醒目:《拯救伊拉克的人》。
2005年,他被召回国内,被任命为美国陆军联合武器中心司令,美国陆军参谋长彼得·斯库梅克亲自指派他主持陆军诸兵种合成训练工作。他一展平生所学,结合伊拉克战争实践,开始改进陆军备战的每一个环节,促进陆军训练、实战机制高效运转,其经验成果被整理收入《反叛乱》一书的“野战手册”章节。此书被五角大楼视为反恐领域的 “军事宝典”,成为伊拉克战场的反恐训练教材,他的反叛乱手册成为日后美军在伊拉克战场和阿富汗战争实践的理论指南,也被称为“彼得雷乌斯主义”。
2007年至2011年期间,已是四星上将的彼得雷乌斯先后担任美国和联军部队驻伊拉克最高司令和阿富汗美军司令。在伊拉克战场,他提出“协同作战”新策略,主张增强暴乱地区军队数量和开展反暴乱训练等措施,及时扭转了伊拉克战争的不利局面,避免了伊拉克发生严重的宗派战争,为美国2011年撤军创造了条件。
在阿富汗战场,他主张推行地方防卫计划,资助训练部族民兵,以对抗塔利班武装。此举尽管没有达到稳定战局、恢复秩序的预期目的,但避免了爆发全面内战的危险,使暴力流血事件规模和数量都明显下降。由于在上述战场的卓越表现,美国媒体盛赞他“为美国挽救了两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