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专访台湾果陀剧场:两岸文化本无不同

2012-11-25 19:49: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字号  

  中新社香港11月25日电 题:专访台湾果陀剧场:两岸文化本无不同

  中新社记者 吴志隆

  11月23日深夜,香港葵青剧院演艺厅响起了轰动而又长久不息的掌声!台湾果陀剧场的《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是晚首次踏足香港舞台,获得了该剧开演一年半以来第89次轰动的掌声。

  此前该剧巡演过台北、高雄、北京、上海等两岸多个城市,明年除将重返京沪,还将踏足广州、苏州、杭州等内地城市。而就在当晚开演之前,果陀剧场的营运长余大任及该剧的导演杨世彭、主要演员金士杰、卜学亮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从两岸的话剧谈到两岸的文化异同。

  原来,在这些经常穿梭两岸三地舞台的台湾剧场“宗师级”人物的眼中:“两岸文化本无不同!”

  带领果陀剧场“登陆”的余大任说,两岸近年的文化交流频繁,影视等方面的合作如火如荼,两岸话剧的交流也正在升温;他发现“台北观众会哭的情节,北京观众也会抽泣”。虽然金士杰认为两岸观众对话剧口味不尽相同,但触及共同价值观的剧中情节,各受访者都认为,两岸三地的同胞在此并无二致。

  有“台湾剧场火车头”之称的资深演员金士杰说,“近年互相看到对岸表演的机会很多”,他认为两岸在话剧取材上各有特色,“大陆喜欢擅长挖掘老文化,台北的可能更关注身边的地方特色”;他更以“美食口味”为喻,与记者论尽两岸观众对话剧的欣赏口味:“就如吃饭口味吧,大陆观众的口味会重一些,台北观众的口味可能清淡一些!”

  他坦言,去年果陀带这一剧目首次登上北京、上海的舞台,演出前确实有担心“水土不服”,因为此前的经验与市场分析指出,上海观众比较喜欢热闹、有趣、滑稽、华丽的剧场表演,北京的观众则是“比较挑剔”的一群,喜欢更另类、更沉重,同时有使命感的剧场享受。

  不过,谈及生命意义的《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却在大陆市场爆满,说明大陆观众正在改变,金士杰说:“他们勇于尝试新的口味,结果发现也挺好吃的!”

  开口十足“台湾腔”的卜学亮坦言,演出前确实担心,“因为我的普通话没有那么的北京腔啦!”不过,去年在京沪巡演后,阿亮的微博得到大批大陆观众的好评,“他们觉得我的台湾腔更能贴近角色”,也给我很多鼓励。

  阿亮说,其实两岸文化在本质上并无不同,加上语言也通用,所以台湾的话剧想要传达的意思,大多在大陆的舞台上也能引起共鸣,“无论是台北还是北京、上海,观众的抽泣、笑声大都是一样的!”他说,这也是该剧明年决定于大陆继续加演的主要原因。(完)

[作者: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