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曾深度调查县级医院举债扩张
专家认为盲目扩张 有碍公立医院改革
10月29日,本报曾以《县立医院冲动式扩张》为题,对我省(山东)多家县级公立医院举债扩建进行了调查采访。报道见报后,引起巨大社会反响。三天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卫生部、银监会即联合下发了《关于严格限制县级公立医院举借新债的紧急通知》。
在本报此前调查采访中发现,规模庞大的县级医院,正在各地拔地而起,它们耗资大都数亿甚至上十亿,各种VIP病房、VIP电梯一应俱全。除了高标准“不差钱”的硬件,各地县医院的自我定位,也都随着楼层高度的增加而拔高:在仅有54万人口的兖州,其新建的人民医院,预计年门诊量50万人次,拟成为“鲁西南一流三级甲等医院”。而百公里之外的菏泽曹县人民医院扩建,则规划耗资10亿元,喊出的口号是“打造鲁苏豫皖医疗高地”。光鲜背后,却是这些医院并不可观的年收入和结余。9月26日,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县级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研究报告》 发布,该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5311家县级公立医院中,36.7%的医院存在资产负债,为有资产负债数据以来的最高值。县级公立医院长期债务规模达到658.5亿元,其中基本建设和设备负债占73%。
对此,有医疗界人士担忧,举债扩张下的县级公立医院不仅会使民营医疗机构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更会催生新的看病贵现象。
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应亚珍教授认为,公立医院长期负债形成的是国有资产,这些资产的营运在缓解医疗资源总体不足、满足群众医疗服务需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长期负债过重,将产生两大弊端,不利于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记者 冀强 孙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