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交规”正式施行,其中“闯黄灯”扣6分的规定引发热议,成为连续多日的社会焦点。
变了一个规矩,人们感觉不适应,这是很正常的。但深入一些思考会发现,这里头有习惯被迫改变的问题、有规定条款是否合理的问题、有技术上如何认定的问题,但要从根本上讲,是文化问题。新交规的实行,离不开培育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土壤。
文化,是最难解释的一个概念,它不那么具体,却又无时无处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决定着人们的行为举止。以驾车为例,有人懂得相互礼让、恪守交规,有人则不管不顾,自己合适就行,从不在意是否会影响他人。同是驾车人,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举止,原因就是其所受的文化熏陶,文化教养不同。一般来说,一定的文化观念总是与特定的生活方式相伴相随。在过去,不论是“骡马时代”还是“自行车时代”,人们在路上怎么走对他人影响不太大,整个社会的交通文化基本上就是自顾自、随心所欲。而如今,“汽车时代”已经来到我们身边,但与之相适应的汽车文化却没有及时跟上。而不懂得遵守交规,不懂得相互礼让,结果自然就是像以前那样,见缝就插、见路口就冲,想怎么开就怎么开。很多交通危险情况,就是由这种固有的意识造成的;而交通拥堵,不少时候也是如此。这无疑在提醒我们,重塑“汽车时代”的交通文化观念,刻不容缓。
事实告诉我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社会文化的转变不能脱节,否则人们的生活将变得非常难受。人人都觉得马路是自己家的,一上路就抢,一抢就一肚子气,结果马路上堵成一锅粥,大家怨声一片,社会肯定也不会幸福。只有从根本上塑造起一种文明守序、相互尊重的现代交通文化,才能让“车轮上的中国”发展得更加良性、更加健康。这应当成为社会的共识。不论是交通设施的设置,还是立法执法的实践,不论是不同人群的讨论争论,还是每一个人的说话办事,都应当向着这个方向努力。
任何观念文化的养成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汽车在我国从奢侈品快速变为大众消费品,也就是十年以内的事。这么短的时间,对于整个社会文化观念的转变来说,确实有些仓促,出现诸多不适应乃至剧烈阵痛在所难免。但越是如此,就越需要我们每个人持之以恒、日行一善地去悉心实践。对于执法者而言,在严格执法的同时,也要让大家明白其中的道理,让老百姓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真正唤起民众内心对规则遵守的自觉,从而加速现代交通文化观念的形成。
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守序、礼让、尊重,等等这些概念潜移默化为人们的意识和行动之时,其所激发出的“正能量”将难以估量。到那时,即便没有警察、没有红绿灯、没有电子眼,我们的交通秩序仍旧井然,我们的社会运转仍旧有序。中国的发展会继续加快,而养成新的社会文化,则让我们的脚步更加坚实。(张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