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中国石化招聘新员工数量将超过2000人,公司将继续按照‘网上统一公开招聘,阳光引进’的毕业生引进管理办法。”羊城晚报记者昨日采访获悉,就网上风传的中石化与816名应届生解约的风波,中国石化新闻发言人吕大鹏昨天给出上述说法。
都是“二级招聘”惹的祸?
“每年都有很多人想进(中石化)系统,但坦白说,真不好进。”石化内部系统人士坦言。根据吕大鹏的说法,目前已经有1.6万名大学生在中国石化人才招聘网上完成注册报名,如果按需求新员工2000人计算,大概每8个人就能有一个人“进系统”。
但业内人士估计,比例远远不止如此,“如果像去年一样有15万人递简历的话,那这个比例就变成75:1”。
此次风波的开端来自中石化旗下二级单位———据悉,中石化旗下各下属二级单位一般会在年底举行校园招聘,然后将招聘计划上报至集团总部。但今年二级单位上报进人指标时,遇到了问题:一是增加了统一考试环节,二是减少了进人数量。
“其实我们每一年的招聘都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变化很大。”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石化系统二级单位内部人士向羊城晚报记者透露,当年他进系统时,也是通过了层层面试笔试,还曾一度被要求落户三四级单位里。“我们这里的编制都是很紧张的,尤其是中心城市,根本不可能超编制进行招聘。”这位内部人士透露,“想留大城市的话,就要看服不服从分配、面试笔试的综合成绩是不是前茅,要不然就得看是否有过硬的关系了”。
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解聘风波”中涉及的816名应届生,包括提前与中石化二级单位签订协议或达成就业意向的522名应届毕业生,以及曾与中石化合作订单培养的294名应届毕业生都陆续被解约。
为“公平合理”而进行解聘?
吕大鹏对此的解释为“少数直属单位未执行规定”———2011年2月,中石化专门下发了《关于实行中国石化毕业生网上招聘的通知》和《中国石化高校毕业生引进工作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凡是应聘中国石化的毕业生均需通过招聘网站投递简历,实行“网上统一公开招聘,阳光引进”。
“截至2012年底,中石化少数直属单位未按照上述规定,在未向社会发布招聘信息、未在网上统一接收简历的情况下,提前与极少数毕业生签订了各类协议或意向。其中签订三方协议有411名,对三方均无约束力的意向有111名。”吕大鹏解释:“此外,还有个别单位与高校合作签订各种名目的订单培养毕业生294人,从这部分协议签订的时间看,也不符合网上统一公开招聘的规定。”于是,便有了网上疯炒的“解聘风波”。
吕大鹏称,这种做法对其他应聘大学生不公平。他表示,仅去年,就有15万多名大学毕业生向中国石化人才招聘网投递简历,其中属石油石化主体专业的毕业生约4.5万人。另外,每年大学毕业面临就业的中国石化员工子女超过5000名。总部发现上述问题后,要求相关企业停止这种做法,并提出严肃批评,并将视情况做出处理决定。
“总部为了推动这项工作取得实际效果,已经将其纳入到了各个子公司领导人的绩效考核中。”有内部人士透露,“还挺严的。”
解聘之后仍然“有机会”?
记者了解到,由于已经签了三方协议,中石化不得不与大部分毕业生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办理了解约手续,并按照协议不同的约定分别进行了违约赔偿。业内人士透露,赔偿金额为2万元。
但中石化有关负责人也透露,虽然已经解聘,但“已经签订协议及意向的大学毕业生是无辜的”,所以并不会因此而不再录用,只是需要遵循正规途径重新进行应聘。
吕大鹏表示,截至目前,已经有783名提前签订协议或意向的大学毕业生已在网上注册报名,其中包括约700名已经与中石化相关直属单位协商一致解除协议或意向。
记者打开中国石化招聘网,看到今年统一招聘的一共有中国石化下属的全国36家单位,涵盖油田企业、炼化企业、成品油销售企业、科研单位等所有业务板块。 记者李晓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