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李少红:导演拍艺术性强的国产电影必须面对市场

2013-05-05 13:40:00 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 
字号  

  院线作为企业的任务就是利润最大化。在平均22万中国人才有一家影院、银幕稀缺的情势下,院线难有耐心为艺术性强的国产电影安排长期场次以积累口碑。

  4月12日晚,在北京五棵松由中国导演协会举办的表彰大会上,导演王竞的作品《万箭穿心》引人注目——饰演女主角的颜丙燕获取年度女演员荣誉;该片艺术监制谢飞荣获“杰出贡献奖”。

  然而,多数中国人不曾在影院中看过《万箭穿心》。《万箭穿心》的全国票房只有250万元,不但不能补偿成本,也注定它是电影院线中的匆匆过客。

  根据院线经理的介绍,《万箭穿心》应该有类似的经历——电影得到早中晚三次排片,因在三天内低于平均票房,从而证实没有得到观众的青睐。随着上座率管理软件报警,这部几个月后即将获奖的影片就惶然下线了。

  北京电影学院教师王竞并不是电影市场唯一的落难者。同年,导演高群书的作品《神探亨特张》与管虎的《杀生》都在院线折本。可到年底,台湾金马奖却一一给予他们尊荣:《神探亨特张》获得最佳剧情片等三项大奖,《杀生》也收获最佳女配角奖的惊喜。

  排片场次与时间是在向观众暗示市场的判断。《杀生》映前,管虎发觉排片低于他的预期,恰好导演宁浩、杨树鹏都有作品上映,他们找到导演协会,希望与院线商讨排映的“公平待遇”。

  在主管部门协调下,导演协会与院线方代表座谈。中国导演协会会长李少红回忆:会上最终爆发了激烈争吵,不欢而散。“院线方个别人的言论,伤了很多导演的心”。

  导演们要求在同档期排片要与美国大片“相对平等”。院线说,“电影院必须得卖钱,不能有特殊性。”

  一位导演说,中国电影艺术这不就完了么?干脆改行去拍广告!院线方有人回答,地球缺了谁都照样转!

  因为争吵,4月9日当导演协会年度论坛再次筹划导演与院线对话时,有人表示担忧。不过李少红还是坚持了下来。

  “这个话题是不可回避的。”李少红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对现在的电影导演来说,他们的作品必须面对市场。

  市场的意志

  “今天是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台湾电影学者、金马奖评委会前主席焦雄屏对本刊记者说:“我相信未来的增长空间仍然是巨大的。”

  焦雄屏的理由是:美国9000人拥有一家影院,而中国22万人才有一个影院。由于中国是美国人口的数倍,电影市场发展潜力惊人。

  据《2012年度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分析报告》,2012年度的中国观影人次达到4.71亿,创造了170.73亿元的电影票房。这一数字表明中国已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

  2012年初,中美达成增加进口电影的新协议,在原有每年20部基础上增加进口14部3D或IMAX影片。这意味着更多的来自美国的高品质片源将保证电影院线稳定获利,而对于高风险的中国制片业来说这又增加了压力。

  2012年有320部中外新片上映,这一数量导致影厅排片的激烈竞争。在2012年3月8日这一天,就上映了《桃姐》《柳如是》《女人如花》等一共八部影片;3月23日上映《晚秋》等六部电影;6月1日这个数字则是九部。

  中国大陆电影票房在2008年后每年有几十亿元的增长,热钱投资不断涌进市场。2012年中国电影产量高达893部,这一数字已超过美国,在世界上仅次于印度。

  院线作为企业的任务就是利润最大化。在平均22万中国人才有一家影院、银幕稀缺的情势下,院线难有耐心为艺术性强的国产电影安排长期场次以积累口碑。

  中影南方电影新干线总经理赵军说,经常有导演给他打电话争取黄金时间与“大放映厅”;一位第六代导演甚至对万达院线副总经理刘歌喊起来:“你排片就不能大胆点么?!”

  在这个快速增长与多变的市场里,院线经理人自认是前沿的观察者,也是票房财富的守门人。

  “我们看待一部影片,几乎没有走眼过。”刘歌在导演协会论坛上说,“我没拍过电影,但我看过很多很多电影。我们院线经常在一起交流,发现观点惊人地一致。”

  河南奥斯卡院线总经理刘健说,2008年有一位第六代导演到河南,他问,为什么对他的作品不看好?刘健反问,“你这个片子是拍给谁看的?”导演说,“我还真没想过,我想的是如何把电影拍得更艺术。”

  刘健总结,“电影应该把娱乐性放在第一位,因为这是观众掏钱来的目的。第二,影片要有美感;第三,要有内涵。”刘健说,市场欢迎像《叶问》这样的电影。当《叶问》放完时,观众们站起来鼓掌,这样的影片确实不多。

  刘歌承认《神探亨特张》是2012年被市场忽视的一部电影,不过万达院线独具慧眼,看出《神探亨特张》这部“接地气”电影的票房潜力。刘歌在院线事前看片后就决定力推《神探亨特张》,这让发行方特别吃惊。后来,《神探亨特张》在万达的票房非常好,占到全国票房的20%。

  “《神探亨特张》这样的‘口碑片’应该在固定时间长期排映——这样才能保证上座,口碑才会形成。”刘歌说,“我们是非常有技术性地支持国产电影,但是作品如果没有和美国大片形成强烈的对抗意识,过度排映将是对国产影片的伤害。”

  导演论坛达成共识:《少年派》的成功说明不要低估观众的审美,《泰囧》又让人们发现不要高估观众的情绪,如何找到这高估低估的平衡点就不容易了。

  “我们要尊重艺术创造的规律。”赵军最后表达了不同意见,院线不能过于强势,不能要求艺术家创作时都把市场考虑到。“艺术家在杀青前,往往不确定拍的是什么。匠人则不同,他不清楚不会动手。”

  赵军说,如果是品质好的影片,院线的天职就是“推动”电影与观众的见面。

  新世纪的院线与观众

  1994年,为让电影市场走出萧条,中国电影公司总经理吴孟辰向电影管理局提议以国际通行的分账模式,进口最新的一流海外影片。年底,电影局对报告进行了批复:可以每年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电影。

  1994年底,首部美国大片《亡命天涯》在中国上映。沉寂多年的电影市场被激活,电影院门前重现人头攒动。《亡命天涯》创造了2500万元的票房奇迹,不仅叫座,在艺术上也评价不俗。

  面对美国大片占据半数份额的市场,1997年冯小刚拍摄了他的第一部都市情感喜剧《甲方乙方》,从此有了“贺岁档”的概念。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让中国大片首次返销全球。自此以后的9年,中国电影夺回了市场的半壁江山。

  上世纪90年代后期VCD、DVD在中国普及,盗版碟与不断上涨的电影票价,让大部分观众远离了电影院。电影院纷纷倒闭,有的改为歌舞厅,有的甚至把观众座席挖成了游泳池。电影票房在这一时期跌入谷底并长期在低位徘徊。

  幸存下来的电影院应对市场萎缩的措施是提高观影环境与票价。2002年,第一家五星级电影院UME华星在北京开业,它成为中国新一代豪华影院的标杆。同在2002年,电影放映业在政府主导下组成30条院线,此时全国电影银幕只剩下1845块。

  2003年,中国遵守加入世贸相关承诺,进口分账大片增加至20部。豪华影院与百元左右的票价日渐让影院演变为高档消费场所。

  根据艺恩咨询《2012-2013中国电影观众研究报告》,“票价过高是影响观众影院观影决定的主要因素”。同一报告的数据还表明:19~40岁的人士占到观众总量的85.8%;而40岁以上的观众只有8.7%。

  北京传奇时代影城经理欧博文告诉本刊记者:“来影院的观众以白领、情侣观众居多。”这家影院定位于超五星级影院,它的VIP票价是150元。

  “电影观众换代频繁,时代共鸣点难寻。”原新影联院线副总经理高军告诉本刊记者,自90年代以来受众数量处于低谷。很多中年人、工薪族已在十来年间离开影院。电影市场进入情侣时代,消费市场的口味既不稳定也不成熟。

  星美院线世界城影院经理徐振宁说,“中国观众不太成熟。《逆世界》在全世界票房都不好,而在中国还不错。《悲惨世界》这样的艺术片看的人不多,可能在网络上观看更方便,花费也少。”

  “看电影确实票价偏高,相对于工资比例可能是全球最高的。”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饶曙光告诉本刊记者,“观众现在以白领情侣居多,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市场,相应就产生什么样的电影,现在的电影因此偏重于娱乐。”

  能否回归大众

  2012年中国电影市场的观影人数不足5亿,人均年观影仅0.4次。但人们普遍对未来市场发展表示乐观,预计几年内观影人数会达到10亿次,总票房再翻一倍。即便如此,中国年人均观影仍不足1次。

  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但在北上广一线城市,生存压力增大,电影消费的水平有限。饶曙光说,“院线没有降价动力,其判断也在于观众就是这些人。”

  “影院现在是为房地产打工。”徐振宁说,“影院现在房租成本很高,业主还要分去星美世界城票房份额的12%。2009年以前开办的影院赢利,2010年以后的影院就不赚钱了。”

  高军认为,中国电影工业远未成熟,急速升温的市场引来资本追求利润的狂舞,低俗制作屡创票房奇迹。

  另一方面,以电影导演第六代为标志的艺术电影却在商业院线中难觅舞台。虽有探索,但即使在影迷云集的北京,也没有一家成熟运作的商业艺术影院。

  李少红说:“现在所有的电影院线都是商业院线,其他的电影是没有空间的,所以才会有艺术电影的‘一日游’。因为它不符合商业电影的需求。”

  “院线是过度同质化的竞争,缺乏差异化与特点。”饶曙光说,中国电影制作原来是偏艺术,现在又偏向商业大片。电影投资急功近利,电影的艺术审美以至叙事都有欠缺。“法国有大量的艺术院线,发行、放映,政府都有支持,放好莱坞电影则征重税,小制作艺术电影则给予补贴、鼓励。”

  中国的年度电影票房排名已显示市场对好莱坞电影的过度依赖,2012年前10位影片中有7部是好莱坞电影。

  而在几乎没有市场保护的条件下,日本、韩国近年都保持本土电影的市场优势。日本票房前10位中只有2部美国电影;韩国前10位中只有3部美国电影。

  (刘巍)

[作者:于晓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