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态廊道 一场城市道路建设的“革命”

2014-01-03 01:47:56 来源: 郑州晚报
字号  

南四环生态廊道

南四环生态廊道

西四环生态廊道。

西四环生态廊道。

    □中原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董艳竹/文 唐强 马健/图

    (上接AA03版)

    生态廊道是在借鉴“绿道”概念基础上,结合郑州实际提出的道路绿化建设新模式。生态廊道建设是城市交通、道路、生态、绿化的一次综合建设,也是城市道路建设的“革命”。

    “两环十七放射”是郑州市中心区域“环形加放射”快速路网体系。“两环”,即三环路、四环路。“十七放射”,即起始于中心城区或三环,通向四环及以外的十七条放射状道路,道路总长度365公里。

    而今,绿色路网斑斓纷呈,道路节点景致怡人,市民在感叹绿城美的同时,更为两年来市委、市政府的大手笔投入所震撼。

    生态廊道提升郑州城市价值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我市生态廊道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渐凸显。

    生态效益:一年多时间市区绿量猛增,对提高我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三绿”指标贡献极大。目前,市区建成区绿地总量已达12200万平方米,其中公园绿地3410万平方米,“三绿”指标分别达32.7%、37%、10.5平方米。

    经济效益:通过生态廊道建设,把土地通过绿化转换为农业用地,腾出来的建设用地指标置换到产业集聚区或最需要土地的地方和最能升值的地方,有效缓解了建设用地紧张的局面,为郑州都市区未来发展留下了空间。

    社会效益:新的生态廊道通过慢行交通与快速交通的有机衔接,改变了传统的道路建设模式及人们的出行理念,改变了过去城市出入市口和城乡接合部人车混行的局面,慢行与快速各行其道,既顺畅又环保。宽阔的生态廊道其实就是一个带状的公园,人们在廊道内娱乐游憩、运动健身等,既亲近了自然,也通过相互接触、交流和开展有益的活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助于和谐社会建设。

    展望未来:绿城风光无限好

    近年来,如何改善城市环境,为人民谋福祉,增加我市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强生态建设势在必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天君要求,要以十八大精神为统揽,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努力建设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和谐的现代化都市区。经过五年的连续奋斗,基本形成郑州都市区城乡一体的全域城镇化框架,基本上形成“域外枢纽、域内畅通”的道路交通体系及山水融合、森林环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廊道体系。因此,建设生态型宜居城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真正宜居区域的生态体系是必然的选择。

    2013年,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工作部署,全市园林系统担当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强力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加快都市区大型公园游园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城区增绿扩量工程,将森林引入城市,将园林延伸到乡村,统筹全市域生态园林建设管理,实施园林绿化与生态建设的融合,市区园林与城郊绿化的融合,实现城市园林化、乡村田园化。为郑州都市区建设提供生态屏障和生态支撑,为郑州都市区建设提供优良生态和优美环境。争取到2015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1平方米以上,园林绿化相关指标均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7%以上,绿化覆盖率达43%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以上。

    专家观点

    提高郑州市

    生态文明的软实力

    让群众成为

    “制度红利”的分享者

    “在建设美丽郑州过程中,生态廊道建设是一项重要的美化城市环境、亲民惠民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当前加快郑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教授纪德尚表示,加快郑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号召和倡导上,必须落实到郑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中,郑州市生态廊道建设工程所编织的“绿网”,已初步勾勒出“以人为本、环境优美、城市宜居、生态文明、制度保障五位一体”建设美丽郑州的生态文明新格局。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同时也需要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制度保障。纪德尚认为,在郑州市生态廊建设工程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不断提高郑州市生态文明的软实力,尤其在生态环境保护的道德文化制度建设方面,加快构筑城市生态文明的道德文化自律体系,让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共建生态文明、共护生态文明、共享生态文明的价值共识,使人人成为美丽郑州生态文明的建设者、维护者,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红利”的分享者。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