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谈
“不担心在微博挨骂”的价值其实远在互动之外。当某个职能部门倘若能够在开通微博后,主动从中听取意见与线索,这至少表明它们是在真正尊重问政。因为与此相对应的,是现实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的“伪尊重”。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最高法副院长李少平接受采访时表示,最高法在中央政法系统各单位中最先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开通以来,@它们的微博较多。但对于此类信息,最高法都会有专人汇总整理,转交立案庭等相关部门进一步核实处理。李少平强调:“不要担心在微博评论中挨骂。”(3月10日《新京报》)
微博只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由此发展而来的微博监督或者是微博举报,更是尚处于从“碎片”向“制度化”转变的过程中。但因为门槛低、人人皆可参与,网络举报甚至只是有关部门官方微博下的网友评论,既是对部门的重要监督路径,网友提供的举报与反腐线索,也在施加着部分的外围影响。虽然网友提供的相关信息有真有假,但如果仅仅以言辞尖锐与否选择对待的态度,杜绝网友的骂声,则无疑是将监督与线索拒于门外。
从这个意义来评价,“不担心在微博挨骂”的价值其实远在互动之外。当某个职能部门倘若能够在开通微博后,主动从中听取意见与线索,这至少表明它们是在真正尊重问政。因为与此相对应的,是现实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的“伪尊重”,政府部门的“僵尸微博”甚至是干脆关掉官方微博的评论功能,此类新闻几乎每过段时间就会出现。而当某个职能部门能坦然说出“不担心在微博挨骂”,这更验证的是其对网络问政有着充分的应对准备。一个简单的道理是:网民也即公民,没有那么轻易地被含糊以对。只有足够的提前安排,才能习惯于从中发现诤言。
当然,“不担心在微博挨骂”仍然是远远不够的。政府部门的官方微博或者说是信息化的互动工具要赢得“微博力”,关键的仍然在于求解现实问题。如果实际语境中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是不明朗的,对公共事件的处理依然罔顾着大多数人的感受,真相还是稀缺的资源,那么就算在微博上挨骂,网络问政还是落入了形式主义的窠臼。微博固然有着更加便捷的交流互动,不过微博问政的意义,最终是为了推动现实中政府信息的多样化进程,与对现实问题的真正正视与解决。只要缺失了这一块,微博问政就不是那么让人着迷。
“全新的交流时代正在替代老朽的、运转不灵的传播时代。”社会管理者理应跟上这样时代的脚步。报道中的一组数字值得关注,“截至3月5日,最高法官方微博已发布微博488条,粉丝数超过325万。官方微信发布99个图文消息,用户数有25947人。新闻客户端累计访问量数千万人次,发布各类新闻739篇,订阅人数33万多人”。以上数据,相信许多商业性微博也会心生羡慕。这就证明,“不担心在微博挨骂”衍生的只会是网络正能量。期待最高法在听取网络声音上有继续作为,期待更多部门像最高法一样“不担心在微博中挨骂”。
□王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