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2023-06-05 20:23:16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6月1日至2日

  日程: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国历史研究院,并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

  理解了中华文明,才能读懂中国。

  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他多年来对中华文明的深邃思考,娓娓道来。

  五个突出特性,排在首位的是连续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如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中华文明一路奔涌而来,流淌过这片古老而现代的土地,滋养着沿岸人民的繁衍生息,浇灌出一片勃勃生机。总书记言简意赅:

  “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前一天的中国国家版本馆考察,“连续性”的思索贯穿始终。

  在兰台洞库,来自山东大学文学院的杜泽逊教授,小心翼翼翻开斑驳的文津阁本《九章算术》:“它可以说是我们科技的老祖宗了,负数、分数、方程、勾股定理,在当时最领先。”

  泛黄的纸张、隽永的墨迹,无声讲述着文明星河的赓续。跨越多少春秋,历经多少沧桑,它们才来到今天。

  习近平总书记颇为感慨:“我们的祖先,在科学发萌之际,是走在前面的。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没有中断,中国文化没有中断,但在数理化上有些中断,被赶超了。”

  今天的中国,正大踏步追赶、奋进。浩浩荡荡,生生不息。

  兰台洞库的低温,裹着墨香扑面而来。清朝年间,旷世巨著《四库全书》编纂完成后,抄写七部藏于各地。

  “文澜阁我去过。”习近平总书记关切询问一座座藏书阁的命运。

  只有三部原本保存至今。洞库内,“四阁四库合璧”,何其璀璨又何其艰辛。话题随之落到了“合古今而集大成”的《永乐大典》上。以韵为纲,以字隶事,总书记也牵挂着它们的整理修缮。

  杜泽逊教授正埋首做这件事:“落实您的批示,进展还比较顺利。”

  “我们现在存世的有多少?”

  “800卷,400多册,只占全书的4%。庚子事变,东交民巷的翰林院损毁太严重。很可惜!”

  战乱、火灾、盗匪,铁蹄、灰烬、流落,再到尘世遗珠、怀瑾重拾。那些藏书的命运,何尝不是中华民族一段历程的写照?

  聚散沉浮,国运攸关文运。“盛世修文。”在兰台洞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说起这个词,厚重的使命担在肩上:“在岁月侵蚀中已经失去了不少。”“但每一个时代都有一批人精心呵护它们,保留下来。到我们这个时代,一是平安稳定,一是有强烈的民族文化保护、建设的意愿,再有有这个能力。条件具备了,那就及时把这件大事办好。”

  巍巍大业、传世工程,重启于新时代的今天。因为今天,有泱泱国力托举,有太平岁月护佑,更有目光所及上下五千年的远见、矢志民族复兴伟业的担当。

  中国国家版本馆的建设,正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注、亲自批准的项目,他视之“文明大国建设的基础工程”“利在千秋”。“我最关心的就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我们文化不断流,再传承,留下的这些瑰宝一定要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

  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托付道:“拜托你们了!”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中华民族对全人类要有更大的贡献。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现在还在往前探源,我相信,我们的文明史更悠久。传到现在,要继续往下传。不要变成中国的月亮是西方过来的,中国的太阳也是西方过来的,那不行。我们的文化在这里啊!是非常文明的、进步的、先进的。将来传下去,还要传五千年,还不止五千年。”

  蘸着历史的笔墨,正在书写新的历史。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瞻望未来,从新时代的新征程去端详中华文明,从中国文明的坐标去观察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