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的2022答卷

2023-03-07 08:05:28 来源:中原网

3月6日,省考核巡查组通过资料检查、考核巡查和随即抽查等方式对郑州2022年度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消防工作进行“阅卷”。

过去一年,郑州如何书写答卷?

2022年,郑州以“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为目标,高标准完成了“7·20”特大暴雨灾害问题整改、岁末年初安全生产重大隐患专项整治、安全生产三年专项整治行动等大项活动,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全年未发生因自然灾害引起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水平不断提升。

坚守底线 统筹谋划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

至2022年,郑州连续3年实现“一杜绝三下降”目标,安全生产形势相对稳定,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高站位、硬措施和铁手腕。

发挥领导机制统筹作用,高位推动工作落实。市领导带头搞谋划、做部署、抓落实,常态化到分包联系区县(市)、分管行业部门,部署并检查安全生产工作开展情况,发挥了很好的压力传导和示范引领作用。组织全市16个区县(市)政府和28家市安委会重点成员单位“一把手”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压实“一把手”责任。

发挥问责机制督促作用,依法依规压实责任。健全安委会责任体系,明晰安委会、安委办及各成员单位安全生产职责;建立最严追责制度,明确通报、提醒警示、挂牌督办、提级调查、约谈、巡查、重点管理、会议通报等8项制度;完善行业监管责任体系,明确新能源汽车、电化学储能电站、寄宿制培训机构等8类新兴行业的部门责任,填补新兴行业安全生产监管漏洞。

发挥联合机制合力作用,综合施策夯实基础。建立会商研判机制,建立重点敏感时段安全生产日调度、周研判、专班会商等工作机制;健全督导检查机制,成立16个安全生产综合督导组,采取“领导+专家”模式,下沉各区县(市)常态化督导检查,确保各项安全生产工作落地落实落细;畅通联合执法机制,多部门密切配合,坚持对非法经营、非法储存危化品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开展异地执法专项活动,严厉打击了一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突出的企业。

发挥保障机制支撑作用,持续筑牢安全防线。深化双重预防体系建设,3565家规模以上企业(单位)、4768家规模以下小微企业(单位),全面开展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安全生产宣讲,16个宣讲组深入乡镇基层一线,增强基层领导干部抓安全生产的能力水平;常态化实施“叫应”提醒,建立重点人员数据库,采取短信“叫应”方式,向3.6万名重点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及“两客一危”驾驶员等、向17.6万名安全劝导员、灾害信息员、应急管理员等发送提醒信息,把安全生产责任压实到重点部位、重点人员;及时协调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向全体市民发送安全常识、安全提醒,以最快的方式、最大的范围,共同织密安全网。

夯实基础 提升能力

防减救工作体系更加完善

2022年,郑州在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上持续发力,不断强基固本提能增效,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安全指数和幸福指数。

树牢防灾减灾救灾理念。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救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组织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将应急处突能力培训写入《郑州市2022年干部培训计划》,纳入全市各级各类培训班次;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2022年,全市共组织开展各类防灾减灾和安全宣传教育活动5.1万场,受益709.5万人次。

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  充分发挥减灾办的综合协调作用,印发修订工作要点及工作规则;完善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和应急预案体系,编制修订各类应急预案12229个,有效发挥预案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作用;开展各类预案演练,全市开展森林火灾、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等各类演练7049次,全面检验了应急指挥和救援协同能力。

提升防灾减灾救灾水平。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积极开展郑州市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一期)建设,建成城市防洪排涝监测预报预警系统(一期);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将主城区38个防涝分区细化为186个防涝分区,实施河渠治理、排水管网完善,内涝防治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深化智慧应急综合能力建设,建成郑州市应急指挥大厅与“数字郑州·智慧应急”软件平台,接入各部门数据3亿余条。建立数字防汛系统,将全市17.6万名基层安全劝导员、灾害信息员和重点部位责任人纳入管理。

筑牢防灾减灾救灾基础。加快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全市乡村住房84个集中安置区和城镇住房重建任务全部完成,水利设施得到巩固,市政、交通、教育、医疗等恢复正常,17万亩水毁农田全部修复完成,城市内涝治理切实有效;认真开展洪涝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整改,主汛期前排查各类风险隐患点1200余处,建立台账清单,限期闭环整改;全面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各部门已按照省普查办要求完成普查工作,其中,应急系统完成普查数据总量36603项;围绕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老旧危房、煤矿塌陷区等重点部位和区域,大力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成立郑州市安全发展科技研究院,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强化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快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建设,开展地震灾害风险普查。推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全市已建成各类应急避难场所399处,应急避难场所总有效面积为1481万平方米;规范灾情信息管理。建立联动机制,组织全市灾害信息员参加国家、省级灾害信息员培训,开展自然灾害灾情管理网上模拟演练;提升综合应急保障能力,加强防汛物资储备,市级共储备4大类、41个品种、72469台(套)防汛抢险救援物资装备,市县两级17个救灾仓库储备生活类救灾物资50个品种15万余件;增强基层灾害应对能力,全市县乡村分别组建不少于50人、30人和10人的专兼职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立乡镇应急管理委员会和应急管理办公室、应急救援队、物资储备库、应急调度平台“1+4”体系,以及村(社区)安全劝导站和安全劝导员、灾害信息员、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1+3”体系,全市共明确安全劝导员、灾害信息员、专兼职应急救援队员17.6万余人。扎实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全市获得市级以上示范社区188个,其中,国家级57个、省级64个、市级67个,基层综合减灾典型示范作用更加突出。

王战龙 贾辉 赵安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