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原·郑州奇妙游】登封篇

2023-05-15 07:36:59 来源:中原网

《行走中原·郑州奇妙游》

“一场跨越时空穿越古今的对话”系列报道

登封篇

核心提示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流经这里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生于斯、长于斯的你,对家乡郑州是否真的了解?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它是否还是你记忆中的模样?巍巍商都,闪耀着中华文明的光彩,为古都郑州点亮当今、照见未来。为给读者展现一个立体、生动的“郑州”,本报今起推出《行走中原·郑州奇妙游》“一场跨越时空穿越古今的对话”系列报道,以全市各区县(市)为区划,从小处入手讲述郑州故事。

黄土之下,有商之城,诉说华夏文明。地表之上,城垣巍耸,见证时代变迁。一场跨越古今的对话,带您一起看“奇妙郑州”。


【古】全国前三位 是他们

提到登封,知名度最高的当属少林寺、中岳嵩山。对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中的“汉三阙”,却鲜有人知道他们“显赫”的前世——登封汉三阙,指的是太室阙、少室阙和启母阙,他们分列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古建筑及重要历史建筑物”类别中的前三位,也就是说,登封汉三阙是中国古建筑的前三位,要知道北京故宫名列第53位。作为中国仅存的三处完整庙阙,他们究竟有什么来头?记者这就带您游览……

走进“汉三阙”,一眼万年

“要了解汉三阙的重要价值,首先要知道阙的分类和作用。”登封市文旅局旅游服务中心副主任朱建平告诉记者,通俗来说,阙是天子宫殿、城池、皇帝陵墓、祠堂或神庙前象征性的大门,因此按其所处的不同位置可以分为宫阙、城阙、墓道阙和祠庙阙。其中,宫阙、城阙目前已经看不到了,墓道阙只存极少数墓阙的夯土台基;祠庙阙全国现存34处阙,其中墓阙28处、祠庙阙6处。而登封境内的太室阙、启母阙和少室阙,是中国境内仅存的三处完整的庙阙。

从阙的作用来看,有区别尊卑贵贱,悬挂典章,料敌观阵,登高望远,明地理、辨方位等作用。“阙是作为中国古代的礼制建筑出现的,无论是哪种阙,都严格遵循中轴对称、坐北朝南的形制,或者说宫阙、城阙都处在宫、城东西南北向的轴线之上。”朱建平表示,找到了阙的位置,就等于找到了宫、城、墓地、庙宇的延伸方位,为考古学提供证据。

记者探访汉三阙发现,从保存状况来看,太室阙重在建筑形制,少室阙重在石刻画像,而启母阙重在文字,整体上汉三阙是研究中国东汉社会形态的珍贵史料。

太室阙位于中岳庙正南,是中岳庙整个中轴线的南起点,阙身高3.96米,两阙间距6.75米,均有阙顶、阙身、阙基组成,是中岳庙1900年前的象征性大门。

阙上尚有“四灵图”、马戏图等多幅石刻图像,反映了汉代的社会民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对研究当时的社会文化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太室阙除了在书法、雕刻绘画、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礼制、礼仪等方面的意义外,也以其较为完整的形制保留,给今天的我们研究唐代以前的木构建筑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标本。”朱建平表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均为唐代建筑,那么唐代以前的木构建筑是什么样呢?汉太室阙的阙顶是石质仿木建筑,其上的屋脊、檐椽、瓦拢、瓦当的做法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少室阙作为少室山庙的神道阙,位于少室山东麓。根据阙铭风格,尤其是“颍川太守朱宠”的题名,证明和太室阙的创建年代相去不远,且和启母阙基本一致。少室阙东阙通高3.37米,西阙3.75米,间距7.60米,阙上保留有各类雕刻画像70余幅,是中岳汉三阙中,图画质量最好的。

记者在现场看到,内容丰富的石刻画像中,比翼鸟、羽人图等栩栩如生,马戏图、车马出行图、龙虎图、鱼鹳啄鱼图、蹴鞠图、进谒拜会图、鸟儿哺雏图、双凤图、斗兽图、斗鸡图、搏击图、双鹿图、驯象图等令人眼花缭乱。而还有一幅燕子相向而飞、上部却有一龙的画像令人印象深刻。“燕子是商的图腾,而龙是禹后夏族的图腾,这幅画代表了商和夏族的关系。”朱建平回答了记者的疑问。

来到启母庙前的启母阙,西阙现高3.17米,东阙现高3.18米,阙门间距6.80米,整体结构和太室阙相同。

启母阙在历代金石汇编中均以其上的汉代铭文为重。铭文有两部分:一是由公元123年,时任颍川郡主簿的堂谿协书写的总计372字的启母阙铭,表现了汉代人们对大禹治水的崇高评价和敬仰之情,是对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一次真实的信息传递;第二部分的铭文是公元175年,时任五官中郎将的堂谿典书写的请雨铭,字体为隶书。值得一提的是,堂谿典是堂谿协的儿子,父子二人俱是书法名家。

除了这两段铭文外,启母阙上尚保留石刻图画60余幅,其中比较特殊的有蹴鞠图、猎兔、果下马、幻术等,尤其是蹴鞠图为足球起源于中国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两千年时光荏苒,汉三阙犹如历史深处的照相馆,记录着那个时代活色生香的社会百态。当年画像上的蹴鞠、羽人、车马等,已化身当前人们生活的足球、宇航员、汽车……令人感慨,汉三阙上的多彩世界,仍延续在我们当下的生活之中。

记者 李晓光 文/图


【今】“土特产”成“伴手礼” 倍有面儿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近30万游客走进登封,登嵩山、观云海、看大典、赏夜景,“天地之中”的吸引力毋庸置疑。而焦盖烧饼、小仓娃芥丝等当地“土特产”的“神助攻”也不可小觑,在人们日益注重健康养生的当下,各式各样的土特产,同样为登封塑造了一张张闪亮的魅力名片。

表皮酥脆、芝麻金黄,自然开口的饼皮微微翘起,趁着热乎劲儿一口咬下去,香气四溢——这就是脍炙人口的登封特色美食焦盖烧饼。用小麦粉和芝麻为主要原料,以植物油、食盐、辣椒、五香粉等为辅料,经过面块制作、芝麻仁加工、烧饼坯制作和控温烧烤多道工序才能成品。经过对制作工艺改良和规范,如今的焦盖烧饼一改只能现做现吃的短板,延长了食用“寿命”,还能装箱“远走他乡”。这对推动众多当地人员就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荣膺登封市十大文化符号之一。

登封土特产行销全国

不仅如此,石道牛肉、景店小米、君召香菇、告成红薯……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登封牌”土特产,正在悄然“进城”,走进超市,摆在餐桌上,让更多的城市居民享受到了“山珍”美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位于嵩山南麓的登封,总面积1217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山地丘陵为主,围绕现有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登封统筹乡村生产空间,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做好“土文章”: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市场化建设,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我们这里的香菇菇质硬、营养丰富,已经得到市场的认可,每年仅销往郑州、洛阳两地香菇产品就达200万斤,干菇还远销广州!”登封市君召乡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整合8个贫困村的财政扶贫资金,建设香菇种植大棚135座,将金融扶贫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采取“户贷+基地+公司”的托管经营模式,君召乡大力推进香菇种植,并与相关机构合作,进一步拉长食用菌产业链条,使产业发展更趋科学化。

君召香菇美名远扬,毗邻的石道乡也在中药材上“大做文章”,着力打造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去年已在邵窑、范窑、许韩、术村、上窝等12个村发展种植了5000余亩中药材基地,群众当年就有了较高的收益。今年,该乡已在各村进行大范围推广,并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合作模式,探索庭院种植、“粮药套种”“林药套种”,实现"统一供种、统一育苗、统一管理、统一回收、统一品牌",提高中草药产业抗风险能力,打造石道中草药品牌。

因地制宜,多面开花,登封市以“三品一标”认证为抓手,以区域化品牌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生产。目前共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37个,其中“登封芥菜”和“茶亭沟红薯”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无公害农产品15家,绿色食品9家13个品种,获证农产品占市域内食用农产品生产面积总量比重达32.5%。已注册农产品商标50余个,打造颍河源葡萄、嵩奥梨、绿宝红薯、康润蔬菜、宝融农业等多个绿色标志产品和农业知名品牌,全力提升登封市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当前,登封市已全面吹响乡村全面振兴冲锋号,立足山区丘陵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高山生态种植、特色养殖,推进农业与工业、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登封市农委负责人表示,力争全市特色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文旅纪念品种类超过70种,在不久的将来,登封“土特产”完全“有料”变成市民“伴手礼”、游客“抢手货”,成为登封文旅之外的另一种竞争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晓光 文/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