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暑 | 至京襄城遗址,赴一场千年之约

2023-07-23 09:23:51 来源:中原网

行走郑州,读懂最早中国。

几千年前,古人种下文明之火,中华文明的熊熊火炬在中原大地延续。如今,古老的建筑伴随着城市的成长,在时间长河的映衬下,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特色。

中原网以“行走郑州,读懂最早中国”为题,在二十四节气里,寻迹×手绘郑州古建筑,品碧瓦朱檐间流露着的独特韵味,寻隐藏在文化遗产里的智慧与美。

大暑日至京襄城遗址

赴一场千年之约

京城古城址(京襄城遗址)位于河南省荥阳市东南10公里处(即京襄城村周围)。总占地面积约740亩,以文物保护和生态建设为主旨加以保护有着近3000年历史的京襄城遗址。

▲郑州市文物局 王羿 摄

公元前772年,“桓公寄孥”于此,后二年,郑武公以此为都城,建立了东方郑国,时拥有虢、郐等十邑之地,是为“武公之略。”《读史方舆纪要》中载:“京城在荥阳县东南三十里,春秋郑邑。”指的就是这个地方。公元前743年,郑庄公封大叔段于京城,周襄公十六年(前636),周有“叔带之乱”,襄王出避,郑文公迎王居此城,当时称为襄城。公元前205年(汉高祖二年),这里曾设置京县。公元556年(北齐天保七年),废京县并入荥阳。此后多称这里为古“京城”、“襄城”,后又合并叫“京襄城”。

▲郑州市文物局 王羿 摄

京襄城的城墙貌不惊人,但历经了近三千的风风雨雨依然屹立在中原大地上。原来的京襄城,南北长1 775米,东西宽1  425米。当日的古城墙大都被毁,现存的城墙遗址,是西城墙北段和东城墙南段两部分。北段城墙遗址长约150余米,高约15米,自南向北伟岸横列,远望状如雄师,形似骆驼;近观,罕见的薄层夯土层约十公分左右,层层迭加,恰似古代武士的紧固铁甲,可见当年筑城之坚实功夫。

现城墙裸露地面的部分,虽经历了沧桑风雨的剥蚀,但墙体结构依然坚实而凝重,上面杂木丛生,枝柯相交,既保护着城墙免受风霜雨雪的洗劫,又见证着近三千年的历史风云,给人以苍古幽幽之感。今世界各地郑氏族人到此瞻仰这座苍古城墙。

▲郑州市文物局 王羿 摄

沿“日”字型古城的横城墙东行,一条与城墙呈垂直型的荒沟呈现在眼前,此沟名为“阴司涧”。沟底时宽时窄,宽处有50余米,窄处仅能容下一头牛,沟西头尽处往南拐,相传便是当年郑庄公与母亲武姜“掘地黄泉相见母”之处(亦称黄泉见母),这个故事在《左传》中有详细的记载。

大暑时节 传统二十四节气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逸周书》曰:“土润溽暑(溽暑,指潮湿而闷热)。又五日,大雨时行”;又曰:“大雨不时行,国无恩泽”。大暑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雷雨天气横行的节气。大暑节气,高温酷热、雷暴频繁,雨量充沛,是万物狂长的时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通纬·孝经援神契》说:“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

▲摄影:徐宗福

物候现象


一候腐草为萤

第一候是说每到大暑时节,由于气温偏高又有雨水,细菌容易滋生,许多枯死的植物潮湿腐化,到了夜晚,经常可以看到萤火虫在腐草败叶上飞来飞去寻找食物。

二候土润溽暑

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壤高温潮湿,很适宜水稻等喜水作物的生长。

三候大雨时行

第三候是说在这雨热同季的潮热天气,天空中随时都会形成雨水落下。

▲摄影:李新华

民间习俗


送“大暑船

大暑时节,浙江台州沿海有送“大暑船”活动。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在街道上行进,鼓号喧天,鞭炮齐鸣,街道两旁站满祈福的人群。

“大暑船”最终被运送至码头,进行一系列祈福仪式。随后,这艘“大暑船”被渔船拉出渔港,在海上点燃,随水而去,以此祝福人们五谷丰登、生活祥和。

吃仙草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

文学创作



▲摄影:李新华

诗词

《晚夏》

(南朝)徐勉

夏景厌房栊,促席玩花丛。

荷阴斜合翠,莲影对分红。

此时避炎热,清樽独未空。


《销暑》

(唐)白居易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大暑》

(南宋)曾几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消暑》

(清)江堤

柳枝西出叶向东,

此非画柳实画风。

风来无质堆纸上,

巧借柳枝相形容。


暑雨泽万物,五粮蓄势生

万事盛好,静享夏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