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政协常委会专题议政 以“四地”支撑“全国重地” 建设“文化强市”
郑州作为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主要实证地之一,建设文化强市、传承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责任和使命,是探索特大城市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独特禀赋和标识。
市委高度重视文化强市建设,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安伟对政协寄予厚望,出题目、交任务、压担子,连续两年在市政协全会上强调这项工作,要求“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持续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竞争力”“着力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全国重地”。
政协郑州市第十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日前召开,围绕“以‘四地’支撑‘全国重地’,建设‘文化强市’”进行专题议政。
高质量高水平建设“文化强市”
市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会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着眼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擦亮郑州历史文化品牌,充分发掘、放大、展示郑州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和特质、气质。以“中华儿女的寻根之地、中华文明的朝圣之地、中华文化的体验之地、国学教育的实践之地”为支撑,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建设为总纲(以下简称“四地一重地”),加快建设“文化强市”。
“四地一重地”的提出,是市委立足于郑州自身文化优势,认真贯彻执行“两个结合”的重要举措,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郑州实践”,是推动黄河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的“郑州探索”。要做好顶层设计,以项目为抓手,使这一重大战略目标,真正能够落地见效。
以“四地”支撑“全国重地”,建设“文化强市”,离不开“寻根之地”的灵魂支撑,离不开“朝圣之地”的内容生产,离不开“体验之地”的产品打造,离不开“国学教育”的切身体验。
关于郑州建设“四地一重地”的发展路径,要以“黄帝故里和姓氏文化”为核心,打造“中华儿女的寻根之地”,解决文化传承问题;以“四圣”为核心,打造“中华文明的朝圣之地”,解决郑州城市文化定位问题;以“中华文明主题乐园”为核心,打造“中华文化的体验之地”,解决文化创新问题;以“嵩阳书院”为核心,打造“国学教育的实践之地”,解决历史挖掘问题。
以“四地”支撑“全国重地”,建设“文化强市”,就是要将郑州建设成“文化硅谷”和“文化枢纽城市”。“文化硅谷”是以文化创新创意为主线,以资本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大规模聚集文化要素和文化资本,建设高度富集的文化洼地。“文化枢纽城市”就是要把世界文明引进来,把自身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让文化在一个空间内高度融合、叠加、放大、流动起来,以文化融合创意为引领,以资本为带动,完成大规模的文化贸易交换。
以“四地”支撑“全国重地”,建设“文化强市”,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郑州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让郑州的“文化标识”进一步得到彰显,让郑州的“文化大市”形象立起来、活起来、强起来,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新文化的“郑州实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郑州探索”,确保高质量、高水平建设“文化强市”。
打造“中华儿女的寻根之地”
政协新郑市委员会
新郑作为黄帝故里,具有传统文献的主流性、史迹文物的丰富性、巨石岩画的独有性、考古发现的参照性和专家论证的权威性五大优势。同时,寻根网络已初现成效,大典巨塑影响深远,门户优势得天独厚,理应在郑州发展,尤其是在“中华儿女的寻根之地”定位中干大事、担大责、出大力。
郑州要理清作为“寻根之地”的发展思路,明确一大目标: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提质升级,力争拜祖大典上升为“国拜”、故里园区创成5A级景区,推动拜祖活动“火”起来、管理体制“强”起来;深挖两大内涵:黄帝姓氏文化与《黄帝内经》文化,将姓氏寻根与拜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中医康养与故里有机结合起来,使每个人在黄帝文化中找到自己的关注点和兴奋点;激活一大文化景观:黄河岸边的炎黄巨塑,每年秋季在黄河风景名胜区举办“黄河祭”,将黄河母亲河祭典与炎黄二帝纪念活动、“黄河战略”纪念活动结合起来;整合上古人文、三代文化、郡望堂号、历史名人等“四大文化链条”,叫响黄帝故里这一文化龙头,整合“四大文化链条”,为“寻根之地”提供强力支撑。
与此同时,要明确郑州作为“寻根之地”的核心支撑。建议在黄帝文化研究会的基础上筹建黄帝文化研究院,深入研究黄帝文化的学术内涵与当代价值,为黄帝文化的交流互鉴与全面深入挖掘提供理论支撑。在全国率先创建以黄帝文化为主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干部学院,争取省委组织部等相关部门支持,把黄帝文化干部学院和焦裕禄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一样,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之中。打造一个全国最大的与拜祖大典深度融合互动的,集根亲拜祖、姓氏、餐饮民宿为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姓氏古镇。建设“中华姓氏林”,设立具茨山岩画文化公园、《黄帝内经》中医药文化体验园等。
打造“中华文明的朝圣之地”
政协登封市委员会
“中华文明的朝圣之地”是指对中华民族而言能够体现民族精髓的、被大众普遍认可的、具有重大特殊意义的地方。
郑州打造“中华文明的朝圣之地”总体定位应该是立足早期中国文化遗存,重塑“圣山圣河,圣人圣迹”。“圣山”是指嵩山,“圣河”是指黄河,“圣人”是指轩辕黄帝及历代圣贤,“圣迹”是指早期中国人类活动遗址。
朝圣地的空间布局为“一核两翼全城联动”。“一核”是以嵩山地区为核心区,重点打造嵩山、少林、天地之中三大文创IP。“两翼”是指南北两翼,南线以新郑、新密、登封为主,重点打造黄帝文化带、嵩山文化带;北线以巩义、荥阳、惠济区为主,重点打造黄河文化带,形成若干标志性朝圣地。“全城联动”是在郑州全市范围内营造点、线、面清晰的朝圣打卡场域,营造郑州作为朝圣地的浓厚文化氛围。“点”包括黄帝故里、大禹故里、列子故里、杜甫故里、炎黄巨塑、河洛汇流处等朝圣地点。“线”是联合郑州文化景区及大遗址,打造黄帝文化线路、嵩山文化线路、黄河文化线路、先贤文化线路、早期中国文化线路等多条线路。“面”是指在郑州市全域通过公交地铁、城市公园、道路建筑等场所进行文化植入,让朝圣地文化氛围得到全面呈现。
同时,编制“中华文明的朝圣之地”建设规划,对“中华文明的朝圣之地”建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建设内容、重点项目、时间节点、选址方案、投资运营等进行全面科学论证,明确阶段性目标和建设任务;着力推进“嵩山朝圣”品牌建设、“黄河朝圣”基地建设、“早期中国”遗址提升、“禅宗少林”文旅体验、“朝圣之地”圣典复原等一批重点项目;打造“中华文明的朝圣之地”文化品牌,加大宣传推广,重视人才保障。
打造“中华文化的体验之地”
政协荥阳市委员会
历史文化不能只是图书中冗长的文字和博物馆中陈列的展品,应通过旅游这种喜闻乐见、真实体悟的方式让更多国内外游客了解学习,以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作为黄河文化旅游带的核心节点城市,郑州“中华文化的体验之地”建设可以增强“地域综合旅游产品”的系统效应,以国家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的优势,引领郑汴洛文化旅游带能级提升,推进全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文化空间生产、消费场景再造,通过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置换,最终形成群体置换,实现社会转化和人口转移;在旅游产品、服务设施、人文环境、城市管理等方面体现具有郑州特色的一流水平,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郑州缺乏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引领,针对年轻群体的大型文化娱乐类沉浸体验式旅游产品。亟须以“中华文明主题乐园”为代表的重点项目引爆郑州文旅市场规模。
郑州应通过中华文明主题乐园的打造,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休闲主题乐园结合的突破,实现中华文化软实力以休闲主题乐园方式走向世界的突破,实现“郑州探索、河南首创、中国模式”国家文旅品牌走向海外的突破,实现依托厚重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突破。通过“黄河南岸”文化休闲廊道的打造,形成多条由主城区通向黄河的主要景观通道,丰富细化连接起多条河流的慢行交通体系,建立国际级水岸文化金融集聚区,形成以黄河文化的现代时尚化表达为理念的文化传承体验区。通过“特色旅游集聚区”的建设,形成空间连续、产业鲜明的中牟时尚娱乐集聚区、新郑黄帝文化集聚区、新密度假旅游集聚区等九大旅游产业集聚区,构筑起不同历史文化体验的支撑板块。通过全市国潮主题空间场景的打造,创建文化生产、旅游生产和商业生产的交融空间。
打造“国学教育的实践之地”
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国学热”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打造“国学教育的实践之地”是文化强市的必需之举。
郑州应立足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古代四大书院之首的嵩阳书院为核心,突出特色和优势,以国学进校园、企业、景区、街区、社区、家庭为主要路径,精心打造全国性“点、线、面”结合的“国学教育的实践之地”。
彰显古代四大书院之首嵩阳书院的核心和龙头地位,成立郑州国学文化研究会或郑州国学文化研究院,将嵩阳书院打造成郑州、河南乃至全国的国学中心;利用嵩阳书院及其分院,扩大教学规模,建设国学教育实践基地体系;加快郑州大学嵩阳书院建设,提升教学和管理能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工作,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依托嵩阳书院和郑大嵩阳书院,建设中原国学教育总部;整合全省书院资源,组建中原书院联盟;与各级各类学校联动,推行沉浸式教育;举办嵩阳国学知识大赛,传承弘扬国学经典。
推动国学进校园、企业、景区、街区、社区、家庭,让国学学习“热起来”,让国学教育“动起来”,让国学体验“火起来”,让国学文化“亮起来”,让国学行动“潮起来”,让国学精神“润起来”。
打造书院群落建设利用工程、国学教育标准系统创研工程、国学文化城乡展示工程、国学旅游体验提升工程和国学培育政策支撑工程五大工程。
总之,建设“国学教育的实践之地”要先打造足够的“点”,在此基础上“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形成规模效应,再借助强有力的品牌战略,营造浓厚的国学教育氛围,经过长期努力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充分挖掘郑州精神文化资源
民建郑州市委会
郑州是人文始祖黄帝、立国始祖大禹的故里故都,也是著名思想家管仲、列子、韩非子、申不害等先贤的故里。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九曲黄河流经市域北部,20世纪20年代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爆发于郑州,抗战末期河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在登封。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黄帝精神、大禹精神、二七精神、嵩箕精神、长霞精神等诸多文化精神。
可以说,除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外,郑州还拥有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在中国精神谱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这些精神资源是郑州文化实力的充分体现,是郑州打造中华精神文化高地的有力支撑。
为建设“文化强市”,郑州市提出要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的目标,而其支撑则是打造“四地”,即“中华儿女的寻根之地、中华文明的朝圣之地、中华文化的体验之地、国学教育的实践之地”。打造中国精神文化高地,与“四地”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有力助推“文化强市”建设。
关于打造中国精神文化高地,建议充实黄帝故里景区内涵,加快黄帝文化馆、中华姓氏馆陈展步伐,加大黄帝文化研究力度,进一步提升拜祖大典的规格、层级,打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大力弘扬大禹精神,加大登封是大禹故里故都的宣传力度,明确“三过家门而不入,中国精神发源地”的定位,建设中国大禹纪念馆和大禹精神文化地标等,打造中国精神发源地;加快黄河文化主地标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提升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品质和内涵,加快黄河国家博物馆建设步伐,持续举办黄河文化月等活动,强化郑州黄河之都的地位;大力弘扬二七精神,尽快推动将二七精神纳入中国精神谱系;加大嵩箕精神挖掘、研究力度,尽快建设河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大力弘扬长霞精神,宣传郑州涌现的一系列时代楷模。
精心打造郑州中医药文化品牌
农工党郑州市委会
郑州是“岐黄文化根脉之地”,是“岐黄文化发祥之地”。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在这里与中医鼻祖岐伯谈医论道,成就了华夏第一部医学理论巨典《黄帝内经》,形成了“法于阴阳、天人合一、药食同源”的养生之道。
经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和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多次组织专家对新密市的岐黄文化遗迹进行深入考察和多番论证,确定郑州为轩辕黄帝的出生地、岐伯的第二故乡、《黄帝内经》的原创地,这是国家层面的唯一认定。充分开发和利用以《黄帝内经》为核心的岐黄中医药文化资源,大力推进郑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将对郑州市中医药文化的跨越式发展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如何深入挖掘开发《黄帝内经》内在价值,推进郑州市中医药文化建设?具体来说,建议强化政府主导,谋篇布局顶层设计,制定科学的开发规划,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鼓励和推动社会各界对岐黄中医药文化的开发建设。开发建设郑州市中医药文化系列工程,打造“一馆、两典、六园”。“一馆”即在郑州市建设《黄帝内经》博物馆;“两典”即将医祖岐伯拜祖活动纳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举办华夏医祖岐伯祭祖大典;“六园”即根据郑州市所属辖区在中医药文化方面分布的特色,分别在新郑市建设黄帝中医药文化园,在新密市建设岐伯中医药文化园,在中牟县建设列子中医药文化园,在登封市建设嵩山中医药文化园,在荥阳市建设扁鹊中医药文化园,在巩义市建设河洛中医药文化园。多措并举提高以《黄帝内经》为核心的岐黄文化影响力,支持设立“河南省岐黄中医文化研究院”,发展康养结合工程、乡村游体验活动等,发展创意中医药旅游商品,振兴新密中医药产业,打造郑州市中医药文化产业。
深入研究河洛文化
政协巩义市委员会
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传承和创新河洛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对于增进文化认同和坚定文化自信具有深远意义和重要价值。
巩义地处河洛汇流的洛汭地区,是河洛文化产生和发展的中心地带,是黄河文明发祥地的核心地区之一。黄河与洛河在这里交汇,自黄帝开始,历代帝王在洛汭祭祀河洛,求得天书,治国理政,达三千年之久。大力发展、弘扬河洛文化,增强河洛文化可见度、感受度、体验感,对于真实、立体、全面地展示黄河历史文化资源,助力打造“中华文明的朝圣之地”发挥着重要作用。
围绕“深挖河洛文化丰富内涵,推动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建议以弘扬传承黄河文化为主线,依托权威机构编制具有科学性、综合性、前瞻性的河洛文化中长期发展远景规划;成立专门的河洛文化研究院,为河洛文化相关遗址的定位、发掘、展示、开发等提供智力支撑,推动河洛文化研究向专业化、纵深化发展;做好基础工作,开展河洛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和建档工作,加强相关文史典籍的整理,逐步建立河洛文化资源数据库,完善文物保护单位“三防”工程,完善文物安全监管平台,打牢河洛文化保护传承的根基;建设一座能够集中展示河洛文化的专题博物馆,打造河洛文化展示基地。
在河洛汇流处建立河洛文化之源标志碑,整合沿洛河两岸名胜古迹,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把文物遗址与历史记载相结合,展示以河洛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发展脉络,建设河洛文化十里长廊。深挖河洛文化资源,整合运河文化、丝绸之路文化、豫商文化、宋陵文化、杜甫文化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创新,打造河洛文化体验点,建设河洛文化旅游带。在河洛汇流处举办黄河公祭仪式,使古今祭天仪式得到延续和传承,使河洛文化在“中华文明的朝圣之地”打造进程中显示出巨大的文化力量。
郑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静 整理
郑州市政协常委会专题议政 以“四地”支撑“全国重地” 建设“文化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