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缘何唱响中国

2023-09-23 20:30:21 来源:今豫网言微信公众号

2023中国(郑州)黄河合唱周官方先导片《黄河》

若要把黄河谱成一首歌,那一定是这段令人热血涌动的旋律。“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这首波澜壮阔的《黄河大合唱》诞生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键时刻,并迅速唱响全国,激励了无数热血青年投身民族解放的行列。为何“黄河”能激励中华儿女自强不息,成为中华民族顽强斗争、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象征?

​一

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黄河宁,天下平”的古谣道尽了黄河与国家民族命运的关系。黄河文化是连接华夏文明融合发展、凝结中华民族共同精神的天然纽带。

世界大多较早产生的文化都因为自然环境变化、族群更迭等原因而失落或中断,只有黄河文化以强大的生命力绵延至今、历久弥新。

尧为天子,都平阳,中华文明最早的一簇火花由此在黄河流域燃起。这里诞生了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成熟文字甲骨文,至先秦有《诗经》,至汉成《史记》,再后有四大发明。在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上,留下了一笔又一笔的浓墨重彩。

中原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核心主干和集大成者。中原地区自古即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西周青铜器何尊内所铸铭文中有“宅兹中国”之句,将洛邑一带指为天下之中,先后有二十多个朝代定都于此。和平时期的万国来朝,战乱年代的逐鹿中原,在一次次或平稳或激烈的文化交流之中,中原地区诞生了诸多深邃的理论思想,凝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原文化。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厚重的中原文化历久弥新,在新世纪依旧散发着温和绵长的光。《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传统文化类节目频上“热搜”,妇好鴞尊等文物跨界当起“表情包”,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将深沉的中原历史浓缩入剧场之中……中原文化以更加年轻的姿态,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沧海桑田。

“九曲黄河万里沙”,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时的“瓠子堵口”工程到康熙帝刻了“河务、漕运”的中柱。与黄河灾害的抗争,贯穿中华文明史。华夏儿女历经天灾而生坚韧、而生勇气。黄河也就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刻印在国人心中。并在存亡危难之际,成为鼓舞民众联合抗敌的精神纽带。

成就这首不朽赞歌的是诗人光未然和音乐家冼星海。1938年10月,武汉沦陷。时国军派系林立,各怀心事,危机当前却不能协同作战。诗人光未然在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东渡黄河,慰问鼓动前线战士抗战的期间,目睹了延水河畔全民抗战的热情。光未然深受触动,满腔情感激荡中,决心写一首歌颂抗战、歌颂中华的长诗。

光未然坠马受伤后,在和平医院的病床上连续五天,口述了四百余行的《黄河吟》。又在其后的一个朗诵会上,诵读了这篇作品。在场聆听的冼星海当即表示要为它谱曲。为了这首曲子,冼星海充分了解了前线的战斗情况,足不出户六个日夜,完成了大合唱的简谱。

这激励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经典名曲,从开始创作到搬上舞台,只花了四十六天。所有参与者几乎于胸中澎湃而出的爱国热情,推动了这首作品的快速完成。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5464公里的身躯中流淌着华夏儿女不惧艰险、敢于斗争的精神。是以《黄河大合唱》在物质匮乏的当时,在连乐器都配不齐的情况之下,依然能唱进每个爱国志士心底。

唱响中国。数十年来,《黄河大合唱》的旋律从未远去。从中央乐团到中国交响乐团,《黄河大合唱》始终是乐团的保留曲目,几乎每年都要演出。它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唱到和平腾飞的当今,深深刻印在国人的血脉之中。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时期充满着风险与挑战,更充满着机遇。华夏儿女从不惧怕挑战,黄河文化撑实了他们的脊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中华民族将心存希望、阔步前行,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谱写出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影响世界。9月16日至18日,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在郑州举行,海内外嘉宾共话大河文明,旨在推进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促进共同发展、共创未来。黄河文化以中华文明的“突出的和平性”,塑造着中国,影响着世界。

黄河汇百川而入海,黄河文化是包容并蓄的文化。论坛上发布的《郑州宣言》指出,世界上的各个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中华文明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为回答人类向何处去提供精神指引。黄河潮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返回顶部